在嘉獎名單中,劉易看到了一個令他感覺很熟悉的名字。
胡武勝!
劉易的記性並不差,隻是回想了片刻,便想起來這個胡武勝是誰了。
其在山陰之戰中立下國功勳,劉易還曾經親自嘉獎過對方。
“孔,耿二人何時能入京?”
劉易開口詢問道。
軍情處相關人員沉吟一陣之後開口道。
“若是他們入關之後,馬不停蹄的往太原趕,最多十餘日便能抵達。”
劉易微微頷首道。
“好,到時候直接叫這兩人來見我。”
吩咐完這件事情,劉易便去繼續處理政務了。
到了下午色將暗時分,殿試考場那邊傳來消息,殿試學子已經全部交卷,就等著劉易批閱了。
劉易放下了手頭的事務,帶著大漢第一屆內閣的六位閣老一起去批閱考卷。
先由六人將考卷過一遍,從中篩選出文章優秀,言之有物者送到劉易的案頭。
再由劉易做最終定奪。
劉易案頭上擺著一疊厚厚的考卷,以及一壺香茗。
劉易品著香茗,細心的翻看著考卷,實話,這些考卷不管是否言之有物。
那文章做的都是極好的!
再加上那讓人觀之賞心悅目的字體,劉易看起考卷來感覺非常的舒服。
不過,讓劉易有些不滿的是,這些考卷的內容都太中規中矩了。
關於大明滅亡的原因,清一色的都是皇帝昏庸,官吏貪腐,供養藩王靡費太多,國庫空虛,災不斷之類的假大空的原因。
乍一看好像挺有道理,但細細一品,就會發現這都是廢話。
一點幹貨都沒有!
就算有那麼幾個膽子大的,提到了財政問題和土地問題,不過也都是一筆帶過。
不敢往深了寫!
劉易苦惱的揉了揉眉心,他想看的不是這些啊。
至於解決辦法,則是清一色的皇帝賢明,臣屬用心,削減藩王用度,財政上開源節流之類的廢話。
不過,關於平遼事的問題,劉易倒是看到了一篇讓他眼前一亮的文章。
前明之亡,實亡於遼事!
自遼事起,國帑靡費,卻縷縷丟城失地,軍隊膽喪而不敢戰,以至於清虜屢次入寇關內……
此人提議要平遼東,首先便要嚴查邊市,斷絕關內糧草軍械等被販往關外,斷絕清虜最重要的物資來源。
二則是要海陸夾攻,一方麵調動大軍撲擊草原,隔斷蒙古與清虜之間的聯係,斷清虜一臂。
另一方麵要海路直接登陸遼東,效仿東江軍之舊事,襲擾清虜後方。
待清虜疲敝,再海陸共進,直撲遼東,便可蕩平遼事。
劉易微微頷首,揭開糊名一看,此人名叫宋康年,河南永城人。
劉易感覺迷惑,這名字沒聽過啊。
此人的前兩問回答的都不怎麼樣,隻能是中規中矩,不算太突出,也不能算是太差。
不過,他的平遼策能放眼到海上,想到海陸夾攻,而不隻是陸地。
明他是擁有一定的海洋意識的,值得培養。
純純野生的人才一枚,還不是什麼曆史名人。
看來是被自己撿到寶了。
隻是,忽然間,劉易想起來了,他好像在哪裏看過,李自成的三大謀士之一,宋獻策好像原名就叫宋康年,也是河南永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