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與小牛隊比賽時讓比他還高的對手布拉德利很是屈辱,居然一分不得。於是,現場布拉德利的擁躉失控高喊:“肖(布之簡稱),打他(姚明)的臉!否則他會生吞了你!”而姚明“泰山崩於前不變色”,我行我素,最後拿了30分。
對此,姚明自剖心跡:“你知道,我一直將比賽分為兩半:一半是享受籃球帶來的快樂,一半是取得勝利。”這樣,NBA比賽於姚明勝敗皆逢源:勝利是他本來就有的目的,敗則享受籃球本身的快樂。
超強的信念創造著奇跡
12秒91,12秒88,這是一個飛翔的奇跡!
在奧林匹克運動的故鄉,劉翔跨越了曆史,中國人、亞洲人、黃種人看似不可能跨越的曆史!
正如劉翔在獲得奧運金牌之後那句“誰說黃種人不能進奧運會前八……我,是奧運會冠軍!”這句蕩氣回腸的話激勵著無數的年輕人在創造著夢想,實現著夢想。
也許,最能體現劉翔的冠軍之路的一句話就是:“人,不是為失敗而生,人可以被毀滅,但不可以被打敗。”
在《老人與海》中,因為老人有著一種永不言敗的信念,所以他在84天沒有捕到魚之後,由於魚太大仍堅持了幾天幾夜才把魚釣上小船來;又因為老人有著一種永不言敗的信念,所以在歸途中遇到鯊魚時,即使他筋疲力盡,即使魚全被鯊魚吃光,他仍然堅持他那永不言敗的信念。
確實,信念可以創造奇跡,老人活著回來了,他一個人回來了,是凱旋,至少他自己認為是勝利了。回來後,他把魚刺掛在門前。
在生命的旅途中,我們不免會遇到各種挫折。但是,我堅信:痛苦的結果是磨煉後的高貴。
隻要你心中存在著一種信念,你將活得比一般人精彩,即使之前是痛苦的。
一位穿越大沙漠的人迷失了方向,他從衣袋裏找到了僅剩的一個蘋果。“我還有一個蘋果。”他驚喜地喊著,便仍在大沙漠裏尋找出路。雖然累,雖然渴,雖然疲憊,但最終他沒有咬過一口蘋果。經過了幾天幾夜,他也並沒有死,而是奇跡般的活下來了,因為他有著生存的信念,有著永不言敗的信念。最重要的是他在生死之間徘徊的時候,他有一個蘋果。人,也許就是這樣,在困境的時候,往往需要尋找一點東西來提醒自己不要輕易言敗。
失敗一次,追求第二次,失敗一百次,追求一百零一次。那你就會發現信念是可以創造奇跡的,隻要你堅持,你就會成功的。
但是,如果一個人心中沒有一點信念的話,在失敗麵前,他將無能為力;在失敗麵前,他將是一個懦夫;在失敗麵前,他將會一敗塗地。那是可悲的,更是可憐的。因為,人,不是為失敗而生,人可以被毀滅,但不可以給打敗。把這當作自己的信念,因為,信念會創造奇跡。所以,劉翔就憑著自己信念,如同上述故事的情節,就因為這樣,信念創造了奇跡,今年已經累過了,苦過了,好好放鬆,信念永存於心中,因為在以後的賽場上,有劉翔的地方就一定會有奇跡出現,因為他曾說過:中國有我,亞洲有我!
當然,除卻信念的強大支持外,流向的成功還有著其他關鍵的因素:
一、天生我“材”必有用
劉翔能夠創造中國田徑的曆史,首先與他擁有一副天生的跨欄運動員身材密不可分。
身高1.89米的劉翔,穿的鞋竟然隻有40碼。對於劉翔的“小腳”,劉翔的爸爸自有一番獨到的見解:“馬的腳比熊的腳小得多,所以比熊跑得快呀!”而且,劉翔的臀部高高翹起,初投孫海平教練門下時,他就被眾多師兄戲稱為“歐洲人”。在國家隊集訓,同樣的一條牛仔褲,身高體壯的隊友史冬鵬一伸腿就能套上,看似瘦些的劉翔卻要拉扯半天。“人家都說,我兒子這種身材是很少見的。”談起兒子的身材,劉爸爸總是特別得意,“尤其是他的肌肉形狀與眾不同,不僅具有超強的爆發力,而且肌纖維粘滯性低,不容易拉傷。”
劉翔的媽媽似乎更強調遺傳因素。“你知道我家翔翔為什麼跨欄這麼好嗎?”爽朗的劉媽媽拍拍自己的腿說,“韌帶鬆啊。你看,我51歲了,還能一字開呢。”天生的好身材,是劉翔成功的基礎。
二、天道酬勤練為上
有了好身材,還得有刻苦努力和科學有效的訓練。劉翔和他的教練孫海平一年365天,可以說每天都要上訓練場,即使遇到惡劣天氣,他們也會千方百計地找室內場地訓練。2003年冬天,劉翔在室內世錦賽上打破亞洲紀錄後回國,飛機中午落地後行李被耽擱,無奈之下他們打電話讓供應商臨時送了兩雙鞋來,師徒倆下午又上了訓練場。用孫海平的話來說,這叫“活絡筋骨”,適量的訓練不僅能夠保持狀態,甚至有利於調整時差。
孫海平的訓練,最大秘訣在於因材施教。他曾對記者說,中國人搞短跑,也許有很多方麵不及歐美人,但是我們的神經係統特別靈敏,而劉翔比一般人更靈,尤其是他的節奏感特別強。所以孫海平針對劉翔的個人情況,製訂了一整套的訓練計劃,包括在技術上精益求精,在提高比賽成績上,每年都有精確的指標。
平時,孫海平的訓練安排是時間短、訓練量大,這樣劉翔的身體不至於過度疲勞,情緒也不至於厭煩,傷病發生率大大降低了,訓練效果也出奇地好。在我國田徑運動員中,劉翔的訓練肯定不是最苦的,成績上升卻是最快的。
三、天降大任於斯人
中國田徑一直在男子短跑項目上難有作為,曾有專家斷言這是人種學的原因。但是,劉翔和孫海平都不信這個邪。
“天降大任於斯人”,孫海平常常這樣念叨。擔任國家田徑隊領隊16年之久的韓永年曾經告訴記者,上海有個孫海平教練,他手裏有“一大把”身體條件好、技術出眾的跨欄選手,已經形成一個“人才群”。當時,孫海平麾下有亞洲紀錄保持者陳雁浩,還有範嗣傑和劉翔等小隊員。那時劉翔進隊才三個月,而成績已經超過陳雁浩的同期水平。“看著吧,用不了多久,這些孩子裏麵準會冒出個把來。”韓永年如此預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