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簡樸務實者的成事法則(3 / 3)

研究員請另一組小孩將虛擬的糖果想像成真實的糖果。他給這組小孩一幅圖畫,並教他們在等候時嚐試將眼前所見的圖像想像成真實的糖果。

結果顯示,把圖像想像成實物的小孩很難抗拒誘惑,等候了很短的時間便按鈴要求即時的滿足。相反地,將實物當做圖像的小孩則能等候一段較長的時間。

“假作真時真作假,無為有處有為無”。這項研究指出,心理作用所起的效應,比實物造成的影響更大。確實,誘惑不完全來自外間的色相,也發自人們的心底。

這道理對延遲享樂有很實用的意義。如果在麵對誘惑時,能將外來的引誘虛擬化,這些誘惑便不容易蠱惑人心了。

把誘惑抽象化

一個較容易但同樣有效的方法,就是控製自己的思維,將外物誘人之處加以抽象化。

如果請參加延遲享樂測驗的小孩,凝視著眼前的糖果,想像它們有多甜,放進口時,它們又是多香和多軟,小孩不禁會垂涎欲滴,還恨不得馬上把糖果放進口中。有研究顯示,在這種情況下,孩子等候的時間便相應很短。

可是,如果教這些小孩將糖果誘人之處加以抽象化,他們抗拒誘惑的能力便能大大提升。如果研究員在教小孩等候時,不斷想著眼前的糖果就像天上的白雲,白雲是又白又輕,而糖果也是一樣,跟白雲很像,這樣,小孩便能將糖果誘人之處抽象化,不會想到棉花糖放在口中時的滋味。在這種情況下,小孩較能抗拒誘惑,延遲享樂。

將誘惑抽象化對抗拒誘惑有很大的幫助。如果糖尿病人遇到美味的食品時,可以分析食品的成分、營養價值、含糖量和脂肪量。進行這種抽象的分析,可以將食欲冷卻,幫助糖尿病人調節飲食。

那些缺乏意誌力的人往往貪圖享樂,不思進取,無法抗拒誘惑。陳先生便是這樣一位人。多年以後,他檢視自己的生活不禁感歎地說:“對於自己,我真的感到很失望。我什麼事都力求普通,升遷如此,薪水如此,而沒有追求最好的強烈欲望,我雖然不喜歡在別人的後麵,可也不想趕在別人的前麵,我想,這就是所謂的中庸之道吧。

當我身邊的人一個個地超過了我,獲得升遷並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甚至原先我手下的人也超過了我,成了我的頂頭上司的時候,我才開始不平衡。但不久,我又為了自己求得了心理安慰:“人生苦短,需要快樂和享受,又何必如此拚命呢,你們要拚命就請先好了,反正我要慢慢地享受生活。”

陳先生在奮鬥中貪圖一時安逸,而不願拚搏奮鬥,這是缺乏意誌力的表現。沒有頑強的意誌力,一個人最難以獲得成功得到幸福。

遠離虛榮

虛榮的魔牆阻隔著我們與成功握手,虛榮過強的人,很容易被讚美之詞迷惑,甚至不能自持,以致走向了一個虛幻的世界。

其實虛榮心是人們普遍生存的心理現象,有一點點虛榮心,無可非議,人之生而為人,總是希望得到別人的認可。如果虛榮過了頭,不腳踏實地,那就成為阻礙成功的心理缺陷,已小有成就的人、易產生優越感的人尤會因此喪失戒心。

虛榮的魔牆阻隔著我們與成功握手,虛榮過強的人,很容易被讚美之詞迷惑,甚至不能自特,以致走向了一個虛幻的世界。愛慕虛榮就是太渴望別人認可讚美,即使明知別人是拍馬奉承,他還是願意洗耳恭聽,甚至即使是溢美之詞。

那麼虛榮應如何控製,我們怎麼才能走出虛榮變得更為務實呢?

讓我們先審視一下一個人尋求虛榮的原因吧。這將有助於你提出一些辦法,消除虛榮的心理。下麵列舉出的都是人們愛慕虛榮的一些常:見的原因,其中大都是表現性的“好處”將人引入誤區。

不要把支配自己情感的權力交付於他人。如果你情緒不佳(消沉、痛苦、抑鬱等)是由於別人不讚許你而造成的,那麼應由他們、而不是由你來對你的情緒負責。

如果是由於他們沒有給你讚許而導致你情緒不佳,那麼要你做出改變是不可能的,因為你情緒不佳是他們造成的,也是他們的過錯。這樣,你免於做出改變。

如果更覺得別人必須照顧你,因此你更可以重溫自己的童年,並受到他人的愛撫、保護以及支配。

將自己情緒低落的原因歸咎於他人,這樣,不管你在生活中遇到什麼不順心的事,你都可以找到替罪羊。

不無自欺地認為,你所奉為尊者的人對你印象都不錯,因而很是得意,但是內心卻十分不如意。隻要別人比你更為重要,那麼外表就比實質更為重要。

從別人對你的注意中求得慰藉,也可以就此從別人對你的注意中求得慰藉,也可以就此

向尋求讚許的其他朋友進行吹噓。

使你更適應鼓勵這種行為的文化環境,並為你贏得許多人的讚賞。

別人對你虛榮心的滿足,其實根本的意義並不大,當別人在恭維你的時候,出於真心的隻是少數,即使出於真心,有時也是不假思索地隨便說了幾句,更不用說那些出於某種目的的違心的恭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