胤禛知道皇阿瑪經常沒來由地把個貝勒之類的封號冊封給他的兒子,故而他對母親的話並不感到奇怪。
“兒臣在這裏就先謝過母親了。”胤禛一邊給母親下跪,一邊言道。烏雅氏連忙將兒子扶起,道:“我們是母子,就不需要這一套禮節了。再說了,我兒在外又沒惹是生非,隻是習武而已,我看比那些個在宮中遊手好閑的阿哥強多了!”
此話真是說到了胤禛的心坎上,竟至眼睛也有些濕潤,心中暗暗言道:“真正了解我的人還是隻有母親大人。本皇子不在宮中享受榮華富貴,卻跑到那窮鄉僻壤去苦練劍法,就因為看不慣宮中的這些個皇子的做派!我要和那些誌同道合者為伍,等將來有一天本皇子實現了自己的夢想,當上了大清朝的皇上,非把這宮中的臭風氣大刀闊斧地改一改不可!”想到此,遂言道:“兒臣先暫時住在宮外,等兒臣想通了,一定搬回來住就是。”
書家有言:在這宮中,如果是去見皇帝等,其穿著那是不能隨便的,如吏部的官員要著天青褂並掛朝珠,有些特殊的日子還要著補服;召見的官員除袍的顏色可略有不同外,亦要佩忠孝帶等。
母親最疼愛的就是兒子,聽到這話,烏雅氏也就不再強求,且這麼多年來她也習慣了兒子不在身邊的生活,故也就不再堅持,隻是言道:“本宮已和內務府打好招呼了,讓他們在東邊把你的院落都準備好了,吾兒隨意好了。”之後便叮囑其在適當的時候見見父皇。
胤禛一一應承下來,向母親告辭而退。
書家言:由此,這胤禛便有了宮內宮外兩個家,而這宮內的東五所,其位置離皇宮中的禦花園很近,這也為他習武提供了便利。同時,那居所的院牆極高,如果說早先是為了防止那些小皇子跳牆外出惹事,而今日裏卻為這胤禛的活動提供了便利。
話說胤禛那宮外的深宅門,有詩曰:
玉郎素娥和嬋娟,文人騷客終歸魂。
鳳巢藏嬌深宅門,緊衣減食細腰伸。
由此看出,這胤禛的日子並不好過,說白了,是銀兩上比較緊,幾個月時光也就悄然過去了。
話說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胤禛被冊封為四貝勒。
書家先有言:這胤禛根本就沒把這貝勒爺當回事,大家也沒把他當個爺看,隻是偶爾有大臣稱其為四貝勒罷了。實際上,他的心中暗暗裝著那個大大的目標,遠遠不是一個小貝勒能夠滿足的。
這裏卻要說說康熙皇帝:想那康熙皇帝,在紫禁城中可說是過著呼風喚雨、八麵威風的帝王生活。然而,這位皇帝卻整日裏愁容滿麵,全然看不到半點喜悅的表情。
書家這裏有言:皇帝麵臨兩個問題,一曰百姓造反,二曰外敵攻打!所以說這皇帝的日子也不好過。
皇帝隻有保得住這個國家,才能最終保得住他的一顆頭顱。
但老百姓就沒有這一層的擔憂,你走在大街上沒人在乎你,你所說的話沒人當回事,即使你的家裏四門大開呢(太有錢者除外),小偷可能也懶得光顧。
但這皇帝和百姓也有關係:百姓是水啊!那皇帝是在那水上漂著的舟,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話說,康熙長就一張四方大臉,他麵容憔悴,雖說時下正值春天,天氣可說是不冷不熱,但這位黃袍在身的皇帝卻沒有絲毫的快樂,反而是一副悶悶不樂的樣子。
書家有言:雖說這康熙身邊美女成群,但他深知,那些所謂的美女是靠化妝化出來的。當然,他知道,女人化妝是自信的表現,而對於男人來說,卻是幻覺,這康熙自然是明白這個道理的。
且說一天下午,康熙正獨自在禦花園漫步,兩個宮女正手托茶具,遠遠地跟在後邊,以備皇上不時之需。
書家在此有言:雲南的普洱茶從發酵讓其有香味,到手搓殺青,再在烤籠上烘烤去除水分,後用竹籠裝好放入高溫蒸籠中,康熙時常喝這種茶,故而,專門用來泡這種茶的茶具是不能少的;還有那專門用來泡大紅袍和竹葉青之類的茶具也是不能少的。
此時,忽有一陣談笑聲由園子的另一邊傳到了康熙的耳中,令其好生納悶,思忖:“在這禦園之中,還有什麼人敢放肆談笑嗎?”遂循聲前往一看究竟。
而此一看不打緊,讓皇上心中震怒:四子胤禛正和一個和尚討論劍法哩。隻見這位四貝勒,上著紅色金襯小短衣,下著金質圍桶裝,足著高底黑幫鞋,整個一朝氣蓬勃的貝勒小爺的形象;而那位和尚哥,則是一身素衣,他身上似乎有一股香氣。
書家語:佛和香有著不解之緣。在香氣繚繞中,佛,似乎得到了升華,在這種氛圍中,人會得到安撫,情緒也會平和很多。
香氣是載體,而佛經則是內容;香氣是外延,而經文就是內涵。這是內容和形式的互動。
這位和尚,因在其住屋內長期上香,身上和衣服上有一股非常濃烈的藏香的味道,難怪那康熙帝在這園子的空曠之地也能聞得到。
且說這康熙幹咳一聲,即裝作沒有看到二人的樣子,倒背著手慢慢走著。
胤禛眼尖,且聽力極好,見皇阿瑪忽然而至,大感意外,急忙上前跪安道:“兒臣給皇阿瑪請安。”
那和尚見了皇帝,心裏也是一驚,且他深知皇帝最不喜歡看到的就是四阿哥和自己這樣的人在一起,故而心裏已是極度不安起來。但現在這種情況,也隻好硬著頭皮應付了,立馬也跪地叩拜皇上,其情其狀,真誠之至。
康熙開了口,聲音洪亮地言道:“兒子,不,該稱你為四貝勒了吧。你就快起來吧。”
胤禛聽到皇阿瑪隻是讓自己一個人起來,雖沒有言語,心底裏卻犯嘀咕,思忖著:“怎麼沒有讓和尚平身呢?”但想歸想,自己還是一邊“謝皇阿瑪”,一邊起了身,一副畢恭畢敬的樣子站好,侍立一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