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總有取舍(1 / 1)

人生總有取舍

王國民

她早年在非洲生活,家境貧寒。為了生存,她當過電話接線員、保姆、速記員、餐廳清洗工。一日所得,都不能養活自己,但為了理想,她毅然選擇留了下來,積極投身於反對殖民主義的左翼政治聯盟運動中,直到她的祖國解放。

她沒有受過正規的學校教育,20歲那年,她才有幸在一所培訓學校裏讀了兩年中文,但這絲毫沒有影響她對文學的熱情。

1949年,她和丈夫離婚,帶著兩歲大的兒子來到英國。此時,她囊中羞澀,為了支付租金,她不得不把僅有的家當---一本還沒完成的小說草稿拿來典當,被老板委婉謝絕了。為此,她不得不流落街頭,最後才被一位好心人收留了一個月。然而就是這一個月的時間,讓她得以能靜下心來完成作品,最終以《青草在唱歌》的名字出版並一炮走紅。從此她一發不可收拾,不僅完成了五部曲《暴力的孩子們》,而且也完成了代表作《金色筆記》的創作。她的寫作麵特廣,除了長篇小說以外,還著有詩歌、散文、劇本和短篇小說。她每天都堅持寫作,即使到了八十高齡,這一習慣不僅沒有改變更有擴展的勢頭,上午三個小時,下午兩個小時。

她就是英國著名女作家,被譽為繼伍爾夫之後最偉大的女性作家,並幾次多個世界級文學獎項的多麗絲·萊辛。2007年,她一舉擊敗美國作家羅斯以色列希伯來語作家阿摩司·奧茲、日本作家村上春樹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她的成功被認為是理所當然的,當聽到中國很多作家在五六十歲就封了筆,她立刻驚訝得說不出來。“這簡直不可思議”她不假思索地說,“過去我太忙,寫的時間太少,現在退休了,我終於可以把未完成的心願給完成。人生總有取舍,我的時日已經不多,所以我必須加倍努力。”在外人看來,到了這種境地,萊辛的話多少有點讓人感慨年華易逝的無奈,但她對成功和人生的感悟卻是出自肺腑,毫無做作之意。

“人總要學會取舍。隻要能動,我就會毫不猶豫地堅持我的理想。”最後她說。

萊辛說的這番話,讓人感觸頗多。記得卡耐基有一句名言:“最重要的是,不要去看遠處模糊的,而要去著手清楚的事。”但我想,當我們的生命遭受滑鐵盧的時候,當我們在一次次努力都看不到回報的時候,我們是否還有堅持的勇氣呢?人要學會取舍,需要一種理性,更需要一種態度,一種昂首向上的態度,其中包含著自信和堅強,也涵蓋著勇敢和自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