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州畫派代表——鄭板橋
清代的鄭板橋,是“揚州八怪”的主要代表,以三絕“詩書畫”聞名於世的書畫家、文學家。他推崇“外師造化,中得心源”的觀點,主張“師法自然”、不泥古法。其藝術特色對當時及後世都產生了深遠影響。
鄭燮(1693~1765),字克柔,號板橋,江蘇興化人,康熙秀才、雍正舉人、乾隆進士。
鄭板橋的少年時代,在家裏受過了啟蒙教育。17歲時,離家到真州去讀書。20歲時,跟隨本鄉先輩陸種園學習填詞,同時結交了許多喜歡詩畫的朋友。49歲曾在山東範縣、濰縣任縣令,他清廉剛正,對下層百姓有著十分深厚的感情,對民情風俗有著濃重的興趣。
乾隆十七年時濰縣發生了大災害,鄭板橋因為申請救濟而觸怒了上司,結果被罷了官。晚年的鄭板橋回到家鄉揚州,以賣畫為生。與汪士慎等人遊曆聚會,吟詩作畫,形成了著名的揚州畫派。他們的畫風和當時的所謂“正統”畫風有所不同,被當時的人視為畫壇的“怪物”,於是有“揚州八怪”之稱。
鄭板橋的繪畫題材,以蘭、竹、石為主要描繪對象,其次是鬆、梅、菊等。而以體貌疏朗、風格勁健的蘭竹最為著稱。
他主張“不泥古法,師法自然,極工而後能寫意”。他提出了“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的繪畫三階段說,把深思熟慮的構思與熟練的筆墨技巧結合起來。
他以平凡的題材表現出新意趣,藉由這些題材抒寫他心底敢衝破傳統觀念的“倔強不馴之氣”。鄭板橋的畫給當時清代書壇帶來了一股清新的活力,廣大知識分子,勞動人民視為珍寶,不惜重金爭購,廣為流傳。
藝術手法上,鄭板橋主張“意在筆先”,用墨幹淡並兼,筆法疲勁挺拔,布局疏密相間,以少勝多,具有“清臒雅脫”的意趣。
他還重視詩、書、畫三者的結合,用詩文點題,將書法題識穿插於畫麵形象之中,形成了他個人的獨特的風格。鄭板橋把畫上的竹與自己的生活緊密聯係在一起,在密密麻麻的題跋上談出自己的創作經驗,精彩的畫論就寫在竹幹之間,與鄭板橋特有的“六分半書”與畫呼應,形成獨特的風格,並進一步發展了文人畫的特點。
“書畫合一”雖然是中國文人畫的傳統,但鄭板橋成功地推出獨創的畫風和精彩的繪畫理論,繼承了中國傳統文人畫但又超越了傳統文人畫的風格,在繪畫史上的確有不可磨滅的貢獻。鄭板橋強調學古的方法,學古不是死學而是要“活”學,他的墨竹就是學自傳統,是“各有靈苗各自探”的成果。鄭板橋的學習方法及態度方麵對後人卻有很大的啟示和借監作用。
1765年,鄭板橋去世,享年73歲。
延伸閱讀
“難得糊塗”的由來
一次,鄭板橋專程到山東萊州的雲峰山觀看鄭文公碑,因天色已晚,不得以借宿於山間茅屋。屋主為一老翁,自稱糊塗老人,出語不凡。他室中陳列了一方桌般大的硯台,石質細膩,鏤刻精良,鄭板橋大開眼界。老人請鄭板橋題字以便刻於硯背,鄭板橋以為老人必有來曆,便題寫了“難得糊塗”四個字,用了“康熙秀才,雍正舉人,乾隆進士”印章。因硯台大,尚有餘地,鄭板橋說老先生應寫一段跋語,老人便寫了“得美石難,得頑石尤難,由美石而轉入頑石更難,美於中,頑於外,藏野人之廬,不入富貴之門也。”他用了一塊印章,印上的字是“院士第一,鄉試第二,殿試第三”。鄭板橋大驚,細談之下,方知老人是位退隱的官員。有感於糊塗老人的命名,鄭板橋當下見還有空隙,便也補寫了一段:“聰明難,糊塗尤難,由聰明而轉入糊塗更難。放一著,退一步,當下安心,非圖後來報也。”老人見了大笑不止。鄭板橋“難得糊塗”的名言從此在民間廣為流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