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伸閱讀
子貢贖人
在《呂氏春秋》中,記載著一個“子貢贖人”的故事。根據當時魯國法律的規定,如果魯國人在國外淪為奴隸,有人出錢將他贖回來,事後可以找國家報銷贖金,並且國家還要給予精神上的表揚。有一次,子貢到別國做生意,就贖了一個同胞,回來後他卻拒絕了魯國支付的贖金。對這件事,孔子批評他開了一個壞的先例。因為大多數人都沒有子貢的財力,無法不在乎這筆贖金。可是鑒於子貢不納贖金的先例,其他人可能就會擔心拿不回贖金而放棄贖回同胞的機會。這是有一定道理的,但就這件事本身,不能不說它是子貢仗義疏財,以及“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的仁者胸懷的顯現。
延伸閱讀
子貢贖人
在《呂氏春秋》中,記載著一個“子貢贖人”的故事。根據當時魯國法律的規定,如果魯國人在國外淪為奴隸,有人出錢將他贖回來,事後可以找國家報銷贖金,並且國家還要給予精神上的表揚。有一次,子貢到別國做生意,就贖了一個同胞,回來後他卻拒絕了魯國支付的贖金。對這件事,孔子批評他開了一個壞的先例。因為大多數人都沒有子貢的財力,無法不在乎這筆贖金。可是鑒於子貢不納贖金的先例,其他人可能就會擔心拿不回贖金而放棄贖回同胞的機會。這是有一定道理的,但就這件事本身,不能不說它是子貢仗義疏財,以及“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的仁者胸懷的顯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