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字體選擇:我一直在尋找我想象中的宋體,但,凡是宋版書都不是宋體,而是楷體。隻有到了明版才出現宋體。我對此的分析是:早期刻書,作者或抄書人把書稿交給刻工,刻工按書家風格摳刻出來,不敢走樣,這是刻工的本分。隨著刻書業的盛行,刻工為求速度和行刀便利,逐漸形成了硬邊的宋體風格。這種字體不是由某個人設計出來的,而是從宋至明,曆代刻工創造的,也可說是天成的。台灣管宋體叫“明體”,也許更準確。稱“宋”是因為從宋代就開始了;叫“明”是說到明代才完善。宋體字是中華審美經驗的結晶之物,看雍正年間“水雲漁屋刻本”和清“乾隆內府刻本”的宋字之美,真不知道該怎麼辦才好。

我不能用楷體,因為任何楷體都帶著書寫者個人風格,風格是一種信息,既有內容,就違背了《天書》“抽空內容”的原則。我決定使用略微偏扁的宋體,扁會融進些漢隸之感,但不能過,有一點感覺就夠。但版式應該參照宋版。宋書行少、字大而密、魚尾偏上、版心飽滿。我反複調解這些因素,找到在我的“書”中合適的關係。

在圖書館泡了一陣子後,我對版本學產生了興趣。有一段時間感覺極好,那時,如果誰遞給我一個古本,我可以準確斷代,像靈驗的算命先生。

我這個業餘版本愛好者,時有自己的“發現”和觀點。當我一眼就能分辨哪些是活字、哪些是整版印刷後,我驚訝地發現:雖然中國人發明了活字印刷術,但在實際的印書業中,並沒有被廣泛使用。我的分析是:活字印刷並不適合漢字體係,而更適合拚音文字。所以這一技術很快被歐洲人所用,中文排版要從幾千字中找出想要的那個字,光這一點就夠費力了。另外,排字工必須識字,即使這樣,一頁書稿排下來也難免有誤。校對又是一道工序,哪怕隻漏一個字,整段都要重來。活字印書,排、校、改、拆,一頁頁地搞,拖的時間長。而整版的優勢在於:保存一套完整書板,如果明天就要出書,今天,一百個印工,一百塊版,同時動手,是趕得出來的,且正確無誤,這一切是市場決定的。還有一點,是我個人實踐所得;把那麼多活字木塊切割成可用的精度,幾乎是不可能的。這隻有上過手的人才深諳此道。可我隻能使用活字技術,否則,這本書一輩子也別想弄完。

一旦動手,真正的問題就來了,這是整個過程中最難的;也是活字印刷術最難的事情,不知道古人是怎麼解決的。要把每個字塊的六麵鋸成絕對的90°,是很難的。看起來整齊的木塊,一旦在字盤中被擠緊,刻字麵上一定是高低不平的。我用砂紙把表麵磨平,可當我把它們打散再重組起來時,它們還是七拱八翹的。我再次磨平,也無效。其實,刻字麵是否平整,是由其他五麵決定的,每一麵都必須確保嚴格的90°。我決心把其他幾麵都磨一遍。幾天時間裏,小屋粉塵飛揚。我努力地做著,期盼著可以動刀的時刻。但精心打磨了一輪後,再回到刻字麵時還是老樣子。現在我知道了問題所在:一方木塊兒的六個麵是互為依據的,但它們在空間中始終沒有一個麵是“準確”的。無奈,隻能印時再說了,我必須盡快動刀。

關於字體選擇:我一直在尋找我想象中的宋體,但,凡是宋版書都不是宋體,而是楷體。隻有到了明版才出現宋體。我對此的分析是:早期刻書,作者或抄書人把書稿交給刻工,刻工按書家風格摳刻出來,不敢走樣,這是刻工的本分。隨著刻書業的盛行,刻工為求速度和行刀便利,逐漸形成了硬邊的宋體風格。這種字體不是由某個人設計出來的,而是從宋至明,曆代刻工創造的,也可說是天成的。台灣管宋體叫“明體”,也許更準確。稱“宋”是因為從宋代就開始了;叫“明”是說到明代才完善。宋體字是中華審美經驗的結晶之物,看雍正年間“水雲漁屋刻本”和清“乾隆內府刻本”的宋字之美,真不知道該怎麼辦才好。

我不能用楷體,因為任何楷體都帶著書寫者個人風格,風格是一種信息,既有內容,就違背了《天書》“抽空內容”的原則。我決定使用略微偏扁的宋體,扁會融進些漢隸之感,但不能過,有一點感覺就夠。但版式應該參照宋版。宋書行少、字大而密、魚尾偏上、版心飽滿。我反複調解這些因素,找到在我的“書”中合適的關係。

在圖書館泡了一陣子後,我對版本學產生了興趣。有一段時間感覺極好,那時,如果誰遞給我一個古本,我可以準確斷代,像靈驗的算命先生。

我這個業餘版本愛好者,時有自己的“發現”和觀點。當我一眼就能分辨哪些是活字、哪些是整版印刷後,我驚訝地發現:雖然中國人發明了活字印刷術,但在實際的印書業中,並沒有被廣泛使用。我的分析是:活字印刷並不適合漢字體係,而更適合拚音文字。所以這一技術很快被歐洲人所用,中文排版要從幾千字中找出想要的那個字,光這一點就夠費力了。另外,排字工必須識字,即使這樣,一頁書稿排下來也難免有誤。校對又是一道工序,哪怕隻漏一個字,整段都要重來。活字印書,排、校、改、拆,一頁頁地搞,拖的時間長。而整版的優勢在於:保存一套完整書板,如果明天就要出書,今天,一百個印工,一百塊版,同時動手,是趕得出來的,且正確無誤,這一切是市場決定的。還有一點,是我個人實踐所得;把那麼多活字木塊切割成可用的精度,幾乎是不可能的。這隻有上過手的人才深諳此道。可我隻能使用活字技術,否則,這本書一輩子也別想弄完。

一旦動手,真正的問題就來了,這是整個過程中最難的;也是活字印刷術最難的事情,不知道古人是怎麼解決的。要把每個字塊的六麵鋸成絕對的90°,是很難的。看起來整齊的木塊,一旦在字盤中被擠緊,刻字麵上一定是高低不平的。我用砂紙把表麵磨平,可當我把它們打散再重組起來時,它們還是七拱八翹的。我再次磨平,也無效。其實,刻字麵是否平整,是由其他五麵決定的,每一麵都必須確保嚴格的90°。我決心把其他幾麵都磨一遍。幾天時間裏,小屋粉塵飛揚。我努力地做著,期盼著可以動刀的時刻。但精心打磨了一輪後,再回到刻字麵時還是老樣子。現在我知道了問題所在:一方木塊兒的六個麵是互為依據的,但它們在空間中始終沒有一個麵是“準確”的。無奈,隻能印時再說了,我必須盡快動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