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是來自星星的你(1 / 2)

鬥轉星移,距離《宇宙》的出版也已經過去三十多年,天文學的大眾讀物又有什麼新的進展呢?眼下你們看到的,就是一座全新的裏程碑:布賴恩.考克斯(Brian Cox)的《宇宙的奇跡》。如果說,卡爾.薩根是專業科學家作為大眾偶像進入公共領域的先驅者,那麼布賴恩則是這條跨界道路上最新的一位閃亮明星。

布賴恩.考克斯,英國粒子物理學家、英國皇家學會正式研究員、粒子物理和天文學研究理事會高級研究員、曼徹斯特大學教授,參與歐洲原子核研究委員會大型強子對撞機超環麵儀器的實驗工作……如果這一串頭銜隻能讓你敬而遠之的話,那麼下麵的標簽是否又會把你拉回來:《人物》雜誌“年度百大性感男士”、D:Ream樂隊前鍵盤手、BBC科學搞笑節目The Infinite Monkey Cage主持人……是的,能把如此風馬牛不相及的屬性結合在一起的,當世大概也很難找到第二個了。

這是一個追求時尚、外貌、包裝、輕薄、速度的時代,人們常常感歎深入的閱讀和嚴肅的思考正在離我們遠去。情況真的是這樣的嗎?布賴恩.考克斯以他為BBC製作的一係列酷炫的科學節目作出了回答。在這些節目中,他一身名牌,麵容如鄰家大男孩,長發飄飄,眼神迷離,徜徉於世界名勝與山水之間,娓娓講述宇宙與生命的奧秘。看的人可能一開始被新鮮的視覺形象所吸引,但不知不覺會被他深入淺出的講述風格所折服,並且意識到那些奇妙風景不是擺設,最終會發現自己跟隨他進入一些既尖端又前衛的問題的核心,體驗聞道的快感。難怪有人會評價說,看他的節目,有一種吸毒的感覺。

這本《宇宙的奇跡》,就是在BBC同名節目基礎上,根據閱讀的特點編排而成。沒有看過節目的人,即使是隨便翻翻,也可以從中領略布賴恩.考克斯的科普風格。看過節目的人,可以更加從容地品味視頻中轉瞬即逝的精華。

如果說跨界是布賴恩.考克斯的最大亮點,那麼也可以說跨界是這本書的最大特色。這不是一本傳統意義上的天文學著作,講的是宇宙,著眼點是我們人類,內容涵蓋物理、化學、生物學、考古學、曆史等等。更難得的是,布賴恩.考克斯能把這些大雜燴融會起來,烹成和諧的滋味。全書分“信史”、“星塵”、“墜落”、“宿命”四章,角度獨特,主題鮮明。作者最喜歡站在世界著名的地標上仰望星空,但這並非僅僅為了展示情懷,而是為了更好地揭示令人耳目一新的科學含義。比如第一章用光來描述我們在宇宙中的位置,去塞倫蓋蒂國家公園,把人的曆史和光聯係起來;去納米布沙漠感知紅外線,聆聽宇宙大爆炸的聲音;去維多利亞大瀑布尋找理解“哈勃超深場”的鑰匙;去落基山脈尋找光對生物進化的塑造。真是可上九天攬月,可下五洋捉鱉,充分展現了恢宏的視野,也反映了目前人類知識的驚人進展。

鬥轉星移,距離《宇宙》的出版也已經過去三十多年,天文學的大眾讀物又有什麼新的進展呢?眼下你們看到的,就是一座全新的裏程碑:布賴恩.考克斯(Brian Cox)的《宇宙的奇跡》。如果說,卡爾.薩根是專業科學家作為大眾偶像進入公共領域的先驅者,那麼布賴恩則是這條跨界道路上最新的一位閃亮明星。

布賴恩.考克斯,英國粒子物理學家、英國皇家學會正式研究員、粒子物理和天文學研究理事會高級研究員、曼徹斯特大學教授,參與歐洲原子核研究委員會大型強子對撞機超環麵儀器的實驗工作……如果這一串頭銜隻能讓你敬而遠之的話,那麼下麵的標簽是否又會把你拉回來:《人物》雜誌“年度百大性感男士”、D:Ream樂隊前鍵盤手、BBC科學搞笑節目The Infinite Monkey Cage主持人……是的,能把如此風馬牛不相及的屬性結合在一起的,當世大概也很難找到第二個了。

這是一個追求時尚、外貌、包裝、輕薄、速度的時代,人們常常感歎深入的閱讀和嚴肅的思考正在離我們遠去。情況真的是這樣的嗎?布賴恩.考克斯以他為BBC製作的一係列酷炫的科學節目作出了回答。在這些節目中,他一身名牌,麵容如鄰家大男孩,長發飄飄,眼神迷離,徜徉於世界名勝與山水之間,娓娓講述宇宙與生命的奧秘。看的人可能一開始被新鮮的視覺形象所吸引,但不知不覺會被他深入淺出的講述風格所折服,並且意識到那些奇妙風景不是擺設,最終會發現自己跟隨他進入一些既尖端又前衛的問題的核心,體驗聞道的快感。難怪有人會評價說,看他的節目,有一種吸毒的感覺。

這本《宇宙的奇跡》,就是在BBC同名節目基礎上,根據閱讀的特點編排而成。沒有看過節目的人,即使是隨便翻翻,也可以從中領略布賴恩.考克斯的科普風格。看過節目的人,可以更加從容地品味視頻中轉瞬即逝的精華。

如果說跨界是布賴恩.考克斯的最大亮點,那麼也可以說跨界是這本書的最大特色。這不是一本傳統意義上的天文學著作,講的是宇宙,著眼點是我們人類,內容涵蓋物理、化學、生物學、考古學、曆史等等。更難得的是,布賴恩.考克斯能把這些大雜燴融會起來,烹成和諧的滋味。全書分“信史”、“星塵”、“墜落”、“宿命”四章,角度獨特,主題鮮明。作者最喜歡站在世界著名的地標上仰望星空,但這並非僅僅為了展示情懷,而是為了更好地揭示令人耳目一新的科學含義。比如第一章用光來描述我們在宇宙中的位置,去塞倫蓋蒂國家公園,把人的曆史和光聯係起來;去納米布沙漠感知紅外線,聆聽宇宙大爆炸的聲音;去維多利亞大瀑布尋找理解“哈勃超深場”的鑰匙;去落基山脈尋找光對生物進化的塑造。真是可上九天攬月,可下五洋捉鱉,充分展現了恢宏的視野,也反映了目前人類知識的驚人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