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究竟是一本什麼雜誌(外一篇)(1 / 3)

《自然》雜誌為了強調科幻的“預見功能”,要求“來稿風格最好是硬科幻”——通常以當下的科學技術知識作為依據,並對想象中的科學技術細節有較為詳細的描寫。後來《自然》雜誌在另一篇社論中又說:“《自然》非常自豪‘未來’專欄已成為目前最具號召力的科幻新論壇,專欄裏的這些文章——無論出自名家還是新手——探索的主題,在接下去的半個世紀裏都可能成為我們所要麵臨的挑戰。”

強調的科幻作品的“預見功能”,其實與一個陳舊觀念有關,即把科幻當作科普的一種方式,認為科幻小說家創作科幻作品,隻是為了普及科學知識、展望美好的科學未來,之所以采用小說、電影等文學藝術形式來表達,隻是為了讓受眾(特別是青少年)更容易理解和接受而已。這種觀念在國內也長期流行。

至於娛樂,更是理解《自然》雜誌性質的關鍵之一。雜誌現任主編坎貝爾(Philip Campbell)後來在一篇社論中,對科幻作品的娛樂功能作了進一步論述,他表示,《自然》已發表了大量科幻故事,有些嚴肅,有些異想天開,希望它們能為讀者帶來愉悅,因為“那正是關鍵所在——科幻在當下意味著娛樂”——也就是說,《自然》雜誌是要為讀者提供娛樂的。

高踞神壇的“頂級科學雜誌”《自然》,居然長期刊登科幻作品及相關的書評、影評等文章,如果人們對此感到驚奇的話,就有必要直麵一個國內很少有人認真考慮過的問題——《自然》到底是一份什麼性質的雜誌?而這個問題,恰恰是國內許多人士頗有誤解的。

《自然》雜誌現任主編坎貝爾在《〈自然〉百年科學經典》(Nature: the Living Record of Sce,預定出版十卷,全部中英文對照)一書前言中,給中國讀者寫了一封信,其中有一段話對於理解《自然》雜誌的性質非常重要,坎貝爾說:“我們在編輯方針上是獨立的,我們應當發表什麼內容由我們自己來判斷。關於作者所投論文的決定,由我們與專家審稿人協商做出。但我們沒有編委會,所以我們經驗非常豐富的編輯人員可以不受約束地就哪些論文會對不同領域產生重大影響做出自己成熟的判斷。完全獨立的另一個好處是,在判斷我們的讀者喜歡閱讀什麼樣的內容時,我們可以不必苛求意見一致,我們的學術思想可以更加靈活。”這段話的要點是:《自然》雜誌並非我們通常意義上的學術刊物——因為它既不實行學術同行的匿名審稿製度,也沒有編委會。

《自然》如今每期約設置15個欄目,但隻在“來信(Letters)”和“論文(Articles)”兩個欄目中刊登科學論文,前者約16篇,比較簡要,是對某一原始科研成果的初步介紹,後者一般僅3篇左右,篇幅稍長,是對某一項研究工作更全麵的介紹。隻有當雜誌編輯部認為某篇論文需要送審時,責任編輯才會選擇兩到三位審稿人進行審稿,這些審稿意見固然會成為決定論文發表與否的重要參考,但編輯並不會完全受這些審稿意見的約束。《自然》雜誌在中國獲得神話般的地位和聲譽,被許多學界人士視為“國際頂級科學雜誌”,其實很大程度上隻是得自“來信”和“論文”兩個欄目的印象。

《自然》雜誌為了強調科幻的“預見功能”,要求“來稿風格最好是硬科幻”——通常以當下的科學技術知識作為依據,並對想象中的科學技術細節有較為詳細的描寫。後來《自然》雜誌在另一篇社論中又說:“《自然》非常自豪‘未來’專欄已成為目前最具號召力的科幻新論壇,專欄裏的這些文章——無論出自名家還是新手——探索的主題,在接下去的半個世紀裏都可能成為我們所要麵臨的挑戰。”

強調的科幻作品的“預見功能”,其實與一個陳舊觀念有關,即把科幻當作科普的一種方式,認為科幻小說家創作科幻作品,隻是為了普及科學知識、展望美好的科學未來,之所以采用小說、電影等文學藝術形式來表達,隻是為了讓受眾(特別是青少年)更容易理解和接受而已。這種觀念在國內也長期流行。

至於娛樂,更是理解《自然》雜誌性質的關鍵之一。雜誌現任主編坎貝爾(Philip Campbell)後來在一篇社論中,對科幻作品的娛樂功能作了進一步論述,他表示,《自然》已發表了大量科幻故事,有些嚴肅,有些異想天開,希望它們能為讀者帶來愉悅,因為“那正是關鍵所在——科幻在當下意味著娛樂”——也就是說,《自然》雜誌是要為讀者提供娛樂的。

高踞神壇的“頂級科學雜誌”《自然》,居然長期刊登科幻作品及相關的書評、影評等文章,如果人們對此感到驚奇的話,就有必要直麵一個國內很少有人認真考慮過的問題——《自然》到底是一份什麼性質的雜誌?而這個問題,恰恰是國內許多人士頗有誤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