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親其實是一個珍愛生活並興致勃勃地記錄生活、保存生活的人。一張電影票,一份演劇說明書,連外出旅行的公交車票、公園門票,都會收藏起來。看一次排球聯賽,他會將各隊出場隊員姓名,各場比賽的比分都一一記下,甚至家庭購物,他都會認真記下流水賬——這些文字,常常成為我日後寫作的資料。他也給我們講過許多他年輕時候的遊曆或奇遇,北京的風情,西安的吃食,在廬山爬好漢坡,在大西北熬鷹,坐羊皮筏子渡滾滾黃河,在十裏洋場的大上海,看那種豪華賭場的賭徒們打“蘇哈”一夜輸掉萬貫家產,在大沙漠騎馬掉隊遇見狼群,被它們團團圍困在一個小沙丘上,天色漸黑,直到燒完了隨身帶的所有可以燃燒的東西,才被趕來的同伴們救下,有時也會講到幾件他一生中很得意的奇特醫案,但那都是發生在平民身上的故事……他堅決地回避著他一生中最重要的那一段歲月。
上世紀90年代末期,我們搬遷新居。清理父母的各類遺物時,發現了和父親那一段歲月有關的東西——在一隻破損不堪的牛皮紙袋裏,裝著厚厚一摞紙質不同、墨跡各異的材料,那是1949年後,父親在曆次運動中的自傳、履曆、交代材料或認罪書。好幾次,我讀著讀著,不忍再讀下去。這個一生都那麼自尊自持、淡定從容的人,會寫下這麼多自汙自辱的文字。如果說50年代的自傳尚還客觀、冷靜、抱持著分寸,到了1969年的清理階級隊伍運動中的認罪書,就不忍卒讀了。那是他自1949年來的二十年中,第一次被隔離審查,那時候,我們兄妹三個已經插隊去了,家裏隻有多病的母親和剛上初中的小弟。我們不知道他當時的處境和心境。
父親之所以數十年來一直保留著這些屈辱底稿,我想大約是為了安全,他必須在不同運動不同背景下,保持自己敘述或交代的前後統一,唯一不同的是,他對自己“罪惡曆史”交代得更徹底、更細致,以至許多微不足道或純屬私人生活的細碎往事,都不斷地被挖掘出來。他對自己的批判也在一次次升級,一次次加入新的政治語詞,以符合運動的需要。至於為什麼到了改革開放之後,國家已宣布放棄階級鬥爭,他自己也進入耄耋之年,還依然保存著這些屈辱的文字,是他有意想留給我們,還是他沒有完全相信,這些東西是永遠也用不著了,就已不得而知了。
為了認識父親,我不得不一次次背負沉重,強忍痛楚,將父親在一次次愈來愈強大的壓迫與恐懼中,為了自身和家庭的安全寫下的那些文字讀下去,這件事斷斷續續用了我好幾年的時間。在這期間,我又沿著父親文字的線索,四處搜尋它背後的曆史真相。最後,我終於從這些文字中讀到一個壯麗溫婉令人激動悵然的家族故事,一個時代大變遷、大震蕩中的漢口人家的命運。
父親其實是一個珍愛生活並興致勃勃地記錄生活、保存生活的人。一張電影票,一份演劇說明書,連外出旅行的公交車票、公園門票,都會收藏起來。看一次排球聯賽,他會將各隊出場隊員姓名,各場比賽的比分都一一記下,甚至家庭購物,他都會認真記下流水賬——這些文字,常常成為我日後寫作的資料。他也給我們講過許多他年輕時候的遊曆或奇遇,北京的風情,西安的吃食,在廬山爬好漢坡,在大西北熬鷹,坐羊皮筏子渡滾滾黃河,在十裏洋場的大上海,看那種豪華賭場的賭徒們打“蘇哈”一夜輸掉萬貫家產,在大沙漠騎馬掉隊遇見狼群,被它們團團圍困在一個小沙丘上,天色漸黑,直到燒完了隨身帶的所有可以燃燒的東西,才被趕來的同伴們救下,有時也會講到幾件他一生中很得意的奇特醫案,但那都是發生在平民身上的故事……他堅決地回避著他一生中最重要的那一段歲月。
上世紀90年代末期,我們搬遷新居。清理父母的各類遺物時,發現了和父親那一段歲月有關的東西——在一隻破損不堪的牛皮紙袋裏,裝著厚厚一摞紙質不同、墨跡各異的材料,那是1949年後,父親在曆次運動中的自傳、履曆、交代材料或認罪書。好幾次,我讀著讀著,不忍再讀下去。這個一生都那麼自尊自持、淡定從容的人,會寫下這麼多自汙自辱的文字。如果說50年代的自傳尚還客觀、冷靜、抱持著分寸,到了1969年的清理階級隊伍運動中的認罪書,就不忍卒讀了。那是他自1949年來的二十年中,第一次被隔離審查,那時候,我們兄妹三個已經插隊去了,家裏隻有多病的母親和剛上初中的小弟。我們不知道他當時的處境和心境。
父親之所以數十年來一直保留著這些屈辱底稿,我想大約是為了安全,他必須在不同運動不同背景下,保持自己敘述或交代的前後統一,唯一不同的是,他對自己“罪惡曆史”交代得更徹底、更細致,以至許多微不足道或純屬私人生活的細碎往事,都不斷地被挖掘出來。他對自己的批判也在一次次升級,一次次加入新的政治語詞,以符合運動的需要。至於為什麼到了改革開放之後,國家已宣布放棄階級鬥爭,他自己也進入耄耋之年,還依然保存著這些屈辱的文字,是他有意想留給我們,還是他沒有完全相信,這些東西是永遠也用不著了,就已不得而知了。
為了認識父親,我不得不一次次背負沉重,強忍痛楚,將父親在一次次愈來愈強大的壓迫與恐懼中,為了自身和家庭的安全寫下的那些文字讀下去,這件事斷斷續續用了我好幾年的時間。在這期間,我又沿著父親文字的線索,四處搜尋它背後的曆史真相。最後,我終於從這些文字中讀到一個壯麗溫婉令人激動悵然的家族故事,一個時代大變遷、大震蕩中的漢口人家的命運。
我見到父親最早的一份履曆,是1955年寫的,查閱了一下,當時正值審幹運動。可以看出,當年的父親,已經學會了一套“新中國”的語言,並按照新時代的價值觀來進行陳述。他在自己1949年前所服務過的許多機構前,都加上一個“偽”字——“偽一四五後方醫院”、“偽第三十三衛生船舶所”、“偽測量學校”(但略去了“軍政部”、“中央陸地”等字眼),包括對中國農村進行了慘烈屠戮破壞,並導致胡家背井離鄉從江西遷徙到武漢的張獻忠,也用了這樣標準的革命語言“……胡家瑞,男,1913年9月3日出生。湖北省武漢市人。祖籍江西,在張獻忠領導農民起義時遷來武漢居住。我祖父胡遠盛年青時自行耕種小塊土地,到老年時因所種田地靠近鐵路線被當時鐵路局購買去了,因此改業經商,在漢口開設振豐織布廠,數年後由於生意不好而停業,購置平房數間靠收租金過活。1915年患腦充血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