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年5月,陳寅恪在《丁酉首夏贛劇團來校演唱牡丹對藥梁祝因緣戲題一詩》“金樓玉茗了生涯”後有一自注:“年來頗喜小說戲曲”(《詩集》,第126頁),“年來除從事著述外,稍以小說詞曲遣日”(《柳如是別傳》上,第6頁)。說明小說是陳寅恪晚年主要聽讀體裁,表明陳寅恪由少年到晚年,對小說的興趣始終未減。但在陳寅恪小說閱讀史中,有一個奇怪的問題需要注意,就是在中國現代小說中,目前所見史料,隻發現了他讀過張恨水、林語堂和熊式一的長篇小說,而這幾部長篇小說大體是一般認為的通俗小說,“五四”以後中國新文學運動中產生的小說,陳寅恪從未提及。陳寅恪少年時期曾隨其兄陳衡恪在日本讀書並與魯迅相識,後魯迅曾將譯作《域外小說集》寄給過陳寅恪(顧農,《陳寅恪與魯迅》,《魯迅研究月刊》,2002年第5期)。揆之常理,喜讀小說的陳寅恪應當對新文學運動以來產生的小說有所措意,但陳寅恪文字中未見提及。此種從未提及或許也表明了陳寅恪的一種態度,而這種態度,我個人猜測大體是一種否定評價,也就是說,陳寅恪可能認為新文學運動以來的中國小說創作沒有產生特別好的作品。
陳寅恪的小說觀
陳寅恪認為林譯小說結構精密,即舉哈葛德(Henry Rider Haggard)小說為例。陳寅恪說:“哈葛德者,其文學地位在英文中,並非高品。所著小說傳入中國後,當時桐城派古文名家林畏廬深賞其文,至比之史遷。能讀英文者,頗怪其擬於不倫。實則琴南深受古文義法之熏習,甚知結構之必要,而吾國長篇小說,則此缺點最為顯著,曆來文學名家輕小說,亦由於是(桐城名家吳摯甫序嚴譯天演論,謂文有三害,小說乃其一。文選派名家王壬秋鄙韓退之、侯朝宗之文,謂其同於小說)。一旦忽見哈氏小說,結構精密,遂驚歎不已,不覺以其平日所最崇拜之司馬子長相比也。”(《寒柳堂集》,第67頁)
此段議論表明陳寅恪對中國長篇小說的結構非常敏感。陳寅恪還說:“綜觀吾國之文學作品一篇之文,一首之詩,其間結構組織,出於名家之手者,則甚精密,且有係統。然若為集合多篇之文多首之詩而成之巨製,即使出自名家之手,亦不過取多數無係統或各自獨立之單篇詩文,彙為一書耳……至於吾國小說,則其結構遠不如西洋小說之精密。在歐洲小說未經翻譯為中文以前,凡吾國著名之小說, 如水滸傳、石頭記與儒林外史等書,其結構皆甚可議。生之天才卓越,何以得至此乎?總之,不枝蔓有係統,在吾國作品中,如為短篇,其作者精力尚能顧及,文字剪裁,亦可整齊。若是長篇巨製,文字逾數十百萬言,如彈詞之體者,求一敘述有重點中心,結構無夾雜駢枝等病之作,以寅恪所知,要以再生緣為彈詞中第一部書也。”(《寒柳堂集》,第67頁)
1957年5月,陳寅恪在《丁酉首夏贛劇團來校演唱牡丹對藥梁祝因緣戲題一詩》“金樓玉茗了生涯”後有一自注:“年來頗喜小說戲曲”(《詩集》,第126頁),“年來除從事著述外,稍以小說詞曲遣日”(《柳如是別傳》上,第6頁)。說明小說是陳寅恪晚年主要聽讀體裁,表明陳寅恪由少年到晚年,對小說的興趣始終未減。但在陳寅恪小說閱讀史中,有一個奇怪的問題需要注意,就是在中國現代小說中,目前所見史料,隻發現了他讀過張恨水、林語堂和熊式一的長篇小說,而這幾部長篇小說大體是一般認為的通俗小說,“五四”以後中國新文學運動中產生的小說,陳寅恪從未提及。陳寅恪少年時期曾隨其兄陳衡恪在日本讀書並與魯迅相識,後魯迅曾將譯作《域外小說集》寄給過陳寅恪(顧農,《陳寅恪與魯迅》,《魯迅研究月刊》,2002年第5期)。揆之常理,喜讀小說的陳寅恪應當對新文學運動以來產生的小說有所措意,但陳寅恪文字中未見提及。此種從未提及或許也表明了陳寅恪的一種態度,而這種態度,我個人猜測大體是一種否定評價,也就是說,陳寅恪可能認為新文學運動以來的中國小說創作沒有產生特別好的作品。
陳寅恪的小說觀
陳寅恪認為林譯小說結構精密,即舉哈葛德(Henry Rider Haggard)小說為例。陳寅恪說:“哈葛德者,其文學地位在英文中,並非高品。所著小說傳入中國後,當時桐城派古文名家林畏廬深賞其文,至比之史遷。能讀英文者,頗怪其擬於不倫。實則琴南深受古文義法之熏習,甚知結構之必要,而吾國長篇小說,則此缺點最為顯著,曆來文學名家輕小說,亦由於是(桐城名家吳摯甫序嚴譯天演論,謂文有三害,小說乃其一。文選派名家王壬秋鄙韓退之、侯朝宗之文,謂其同於小說)。一旦忽見哈氏小說,結構精密,遂驚歎不已,不覺以其平日所最崇拜之司馬子長相比也。”(《寒柳堂集》,第67頁)
此段議論表明陳寅恪對中國長篇小說的結構非常敏感。陳寅恪還說:“綜觀吾國之文學作品一篇之文,一首之詩,其間結構組織,出於名家之手者,則甚精密,且有係統。然若為集合多篇之文多首之詩而成之巨製,即使出自名家之手,亦不過取多數無係統或各自獨立之單篇詩文,彙為一書耳……至於吾國小說,則其結構遠不如西洋小說之精密。在歐洲小說未經翻譯為中文以前,凡吾國著名之小說, 如水滸傳、石頭記與儒林外史等書,其結構皆甚可議。生之天才卓越,何以得至此乎?總之,不枝蔓有係統,在吾國作品中,如為短篇,其作者精力尚能顧及,文字剪裁,亦可整齊。若是長篇巨製,文字逾數十百萬言,如彈詞之體者,求一敘述有重點中心,結構無夾雜駢枝等病之作,以寅恪所知,要以再生緣為彈詞中第一部書也。”(《寒柳堂集》,第67頁)
陳寅恪察覺中國長篇小說結構的弱點,建立在他對中國文學語言的基本判斷上。陳寅恪一向認為,中國文學與其他世界諸國文學最大的不同是中國文學“為駢詞儷語與音韻平仄之配合”,因為“對偶之文,往往隔為兩截,中間思想脈絡不能貫通。若為長篇,或非長篇,而一篇之中事理複雜者,其缺點最易顯著,駢文之不及散文,最大原因即在於是”(《寒柳堂集》,第6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