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宓日記的故事(1 / 3)

吳宓的天真,在好“以自己之思想感情向人宣泄”(1965年3月29日)。即自我批判亦天真。如說“凡宓當時所畏避者,今知皆發自毛主席;而凡宓當時所喜愛者,今知皆來自劉少奇”(1968年12月9日),未必不是真話。尚有其他對自己極為不利的供述,適足以坐實其“反共”、“反動”、“反革命”(尤其“反文化大革命”)之罪。一次被他人勸導後,他在日記中寫道:“諸君之說法,皆是‘站在正確之立場’,即是認定毛主席所主張、發動之階級鬥爭、思想改造、文化革命皆是正確而必要,不容絲毫懷疑或反抗:然此在宓之思想與感情上,斷斷不能接受,不能屈從與苟同。”(1967年11月14日)吳另有自語的“惡習”。1972年1月7日,記開會時自己呢喃自語:“懷德耶,抑畏威耶?”被周圍的人斥責,追問其所言何字,吳“堅不吐露”。這一回,他總算管住了自己的嘴巴。

開口便錯的吳宓,“文革”中竟然堅持記日記,不能不是災難性的——不唯對他本人。吳宓“文革”中的一大厄,正由日記引起。我將在其他處談到“文革”中的“私域”與“公域”,對“私域”的恣意侵犯,包括對日記、私人信件的任意沒收、審查、公之於眾,甚至作為罪案,據此而定讞。吳宓是知名人士中,因日記而被打成“現行反革命分子”(且“罪大惡極”)的例子。吳在1968年12月17日的日記中,說其全部“反動日記”被抄,“宓1967—1968對文化大革命之誤解,又適成為宓‘反對’毛主席最大之罪狀,嗚呼,哀哉!”同年12月18日日記中說,批鬥者的指控,“皆引據宓曆年日記及《吳宓詩集》中例以實之;其所舉1967—1968宓日記中之語句,對宓更為致命之傷”。此後的批鬥,日記與詩集是坐實其“反革命”的主要材料。“一打三反”運動中,西南師範學院將吳作為打擊“反革命破壞活動”中揭發出來的“反共老手”、“現行反革命分子”,甚至有人主張將其送交公安局,依法懲辦(1969年3月30日)。他曾為自己辯護,說因“生性孤僻,不喜與眾人接近”,故“長有寫日記之習慣”,因“所寫者無人得知,無人能見”,即“未加辨析,未多思考”(1968年12月19日)。還說日記係他交出,非“秘密私藏”;日記中被摘出者,“盡是單詞、隻句”;摘出的是文字(即思想),不是事實、行動,不應當構成“文字獄”(1970年3月30日至4月1日)。

及至日記成了紅衛兵們的“公共讀物”,吳宓也就無所遁形。連早餐食用兩個饅頭兩枚雞卵,也成了紅衛兵大聲譏嘲的內容。也應當說,吳宓“文革”期間的日記中,的確大有犯忌的言論。如說某人的種種爭鬧,“足見盛倡階級鬥爭而不言道德教育,其結果為何如矣!”(1967年4月13日)校內有人侮辱、痛打教員,他在日記中有直接針對當前運動之議論,如別人談到十年後再來一次,他則說“屆時已無文化存留”(1967年11月28日);感歎報紙“無新聞,無紀事,隻有宣傳與教訓而已”,“學校中所談所寫所讀者,亦惟是此種宣傳與教訓:至於中西古今之學術文化,已無人眷念及稱道及之者矣”(1968年2月27日)!更其特別的是,在因日記得禍之後,仍不“吸取教訓”。1973年8月31日由《人民日報》讀到因張鐵生事件而停止高考,吳宓議論道:“此劣生之讕言,何足注意,政府大錯矣。”這一種“自抒己見”的天真率性,實在是致命的。

吳宓的天真,在好“以自己之思想感情向人宣泄”(1965年3月29日)。即自我批判亦天真。如說“凡宓當時所畏避者,今知皆發自毛主席;而凡宓當時所喜愛者,今知皆來自劉少奇”(1968年12月9日),未必不是真話。尚有其他對自己極為不利的供述,適足以坐實其“反共”、“反動”、“反革命”(尤其“反文化大革命”)之罪。一次被他人勸導後,他在日記中寫道:“諸君之說法,皆是‘站在正確之立場’,即是認定毛主席所主張、發動之階級鬥爭、思想改造、文化革命皆是正確而必要,不容絲毫懷疑或反抗:然此在宓之思想與感情上,斷斷不能接受,不能屈從與苟同。”(1967年11月14日)吳另有自語的“惡習”。1972年1月7日,記開會時自己呢喃自語:“懷德耶,抑畏威耶?”被周圍的人斥責,追問其所言何字,吳“堅不吐露”。這一回,他總算管住了自己的嘴巴。

開口便錯的吳宓,“文革”中竟然堅持記日記,不能不是災難性的——不唯對他本人。吳宓“文革”中的一大厄,正由日記引起。我將在其他處談到“文革”中的“私域”與“公域”,對“私域”的恣意侵犯,包括對日記、私人信件的任意沒收、審查、公之於眾,甚至作為罪案,據此而定讞。吳宓是知名人士中,因日記而被打成“現行反革命分子”(且“罪大惡極”)的例子。吳在1968年12月17日的日記中,說其全部“反動日記”被抄,“宓1967—1968對文化大革命之誤解,又適成為宓‘反對’毛主席最大之罪狀,嗚呼,哀哉!”同年12月18日日記中說,批鬥者的指控,“皆引據宓曆年日記及《吳宓詩集》中例以實之;其所舉1967—1968宓日記中之語句,對宓更為致命之傷”。此後的批鬥,日記與詩集是坐實其“反革命”的主要材料。“一打三反”運動中,西南師範學院將吳作為打擊“反革命破壞活動”中揭發出來的“反共老手”、“現行反革命分子”,甚至有人主張將其送交公安局,依法懲辦(1969年3月30日)。他曾為自己辯護,說因“生性孤僻,不喜與眾人接近”,故“長有寫日記之習慣”,因“所寫者無人得知,無人能見”,即“未加辨析,未多思考”(1968年12月19日)。還說日記係他交出,非“秘密私藏”;日記中被摘出者,“盡是單詞、隻句”;摘出的是文字(即思想),不是事實、行動,不應當構成“文字獄”(1970年3月30日至4月1日)。

及至日記成了紅衛兵們的“公共讀物”,吳宓也就無所遁形。連早餐食用兩個饅頭兩枚雞卵,也成了紅衛兵大聲譏嘲的內容。也應當說,吳宓“文革”期間的日記中,的確大有犯忌的言論。如說某人的種種爭鬧,“足見盛倡階級鬥爭而不言道德教育,其結果為何如矣!”(1967年4月13日)校內有人侮辱、痛打教員,他在日記中有直接針對當前運動之議論,如別人談到十年後再來一次,他則說“屆時已無文化存留”(1967年11月28日);感歎報紙“無新聞,無紀事,隻有宣傳與教訓而已”,“學校中所談所寫所讀者,亦惟是此種宣傳與教訓:至於中西古今之學術文化,已無人眷念及稱道及之者矣”(1968年2月27日)!更其特別的是,在因日記得禍之後,仍不“吸取教訓”。1973年8月31日由《人民日報》讀到因張鐵生事件而停止高考,吳宓議論道:“此劣生之讕言,何足注意,政府大錯矣。”這一種“自抒己見”的天真率性,實在是致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