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荒煤把這位領導的意見帶到創作會議上,致使會議主題轉到創作規律的問題上,勾起與會者積壓已久的牢騷。編劇孫謙就大膽地批評道,我們現在創作者創造形象已經到了隻有一種“人幹”的程度,就是隻憑過去生活中積累起來的人物形象,“人”已經榨不出水分來了。陳荒煤在會上表態說,創作者即使有生活,如果不懂電影特性,不懂藝術創作的規律,也不能創作出好的作品來。
結果此次會議上對1954年創作存在的問題歸結為:忽視藝術特征,違背藝術創作規律,因此產生了嚴重的概念化、公式化。這種集體批評的口吻自然會使部分宣傳口高層領導不快,也成為陳荒煤在電影局第一樁“反黨”的違規事例。
二
在陳荒煤的個人檢查中,首先用大量篇幅談到蘇聯對中國頹敗電影業的強大影響力,他用了“修正主義的風已經刮起來了”來做總體概括。1954年八九月間中國電影代表團訪問蘇聯歸國,帶回蘇聯電影界變化的一係列信息,譬如反對個人崇拜、反對無衝突論、提倡多樣化、提倡電影特性及技巧等,一下子敲中了中國電影人日益苦惱的創作難題,受其影響和刺激,業內人士不由自主地掀起了鑽研藝術特征的小浪潮。
陳荒煤回憶說,當時自己比較欣賞的有兩個東西,一個是尼古拉耶娃論文藝特征的文章,一個是作家愛倫堡在第二次蘇聯作家代表大會上的講話。他坦承,尤其是愛倫堡的一段發問直捅心扉:“作品裏頭什麼都有,有機器零件,有生產會議等等,活像是一個工程手冊,可是人類靈魂放到哪裏去了?”斯大林逝世後蘇聯電影經曆了改革,出現了《瑪利娜命運》、《忠實的考驗》、《說不完的故事》、《生活的一課》等新片,陳荒煤看後倍加欣賞,為其間普通人命運、個性的細膩描寫而激動不已,開始強烈意識到中方作品在人家的電影“高峰”麵前的自卑。
趁中國電影代表團赴蘇聯取經的機遇,1955年初春電影局正式給中央起草發一個總結報告,提出關於改進和發展電影事業的幾項建議,對1954年電影創作數量少、質量不高、題材範圍太窄狹等弊端有所批評,希望大力克服公式化、概念化,擴大題材範圍,增加為群眾歡迎的驚險片、喜劇片、音樂片、傳記片等品種,並要求製片廠獨立開展工作。陳荒煤承認,這實際上是把蘇聯1953、1954年製片方針中的一些提法照搬過來。
僅隔二個月,1955年4月又以文化部黨組的名義向中央提出一個改進故事片的生產方案。這個方案更為膽大,要求影片的主題和題材應該力求寬廣,風格和樣式爭取多樣,首次提出這樣寬泛的標準:“凡是有相當教育意義的,甚至有娛樂性質而內容健康的影片都可以拍攝,以適應各個方麵觀眾的需要。”1964年做檢查時,陳荒煤也想不起來,為何會在這麼短的時間裏接連向中央報送電影改革方案?他自己初步分析,認為主要是受到了蘇聯、東歐國家正在進行的電影改革的影響,甚至對電影缺點的提法在語言表述上都一模一樣。譬如東德的一位導演曾說:“主題計劃太死,題材範圍太狹窄,審查層次過多,出現了不少平庸的作品。許多影片滿足於政治的圖解,大膽的嚐試未能受到鼓勵。”陳荒煤當年看了這些文字材料自然是感同身受,有一種難得的知音相遇之感。
陳荒煤把這位領導的意見帶到創作會議上,致使會議主題轉到創作規律的問題上,勾起與會者積壓已久的牢騷。編劇孫謙就大膽地批評道,我們現在創作者創造形象已經到了隻有一種“人幹”的程度,就是隻憑過去生活中積累起來的人物形象,“人”已經榨不出水分來了。陳荒煤在會上表態說,創作者即使有生活,如果不懂電影特性,不懂藝術創作的規律,也不能創作出好的作品來。
結果此次會議上對1954年創作存在的問題歸結為:忽視藝術特征,違背藝術創作規律,因此產生了嚴重的概念化、公式化。這種集體批評的口吻自然會使部分宣傳口高層領導不快,也成為陳荒煤在電影局第一樁“反黨”的違規事例。
二
在陳荒煤的個人檢查中,首先用大量篇幅談到蘇聯對中國頹敗電影業的強大影響力,他用了“修正主義的風已經刮起來了”來做總體概括。1954年八九月間中國電影代表團訪問蘇聯歸國,帶回蘇聯電影界變化的一係列信息,譬如反對個人崇拜、反對無衝突論、提倡多樣化、提倡電影特性及技巧等,一下子敲中了中國電影人日益苦惱的創作難題,受其影響和刺激,業內人士不由自主地掀起了鑽研藝術特征的小浪潮。
陳荒煤回憶說,當時自己比較欣賞的有兩個東西,一個是尼古拉耶娃論文藝特征的文章,一個是作家愛倫堡在第二次蘇聯作家代表大會上的講話。他坦承,尤其是愛倫堡的一段發問直捅心扉:“作品裏頭什麼都有,有機器零件,有生產會議等等,活像是一個工程手冊,可是人類靈魂放到哪裏去了?”斯大林逝世後蘇聯電影經曆了改革,出現了《瑪利娜命運》、《忠實的考驗》、《說不完的故事》、《生活的一課》等新片,陳荒煤看後倍加欣賞,為其間普通人命運、個性的細膩描寫而激動不已,開始強烈意識到中方作品在人家的電影“高峰”麵前的自卑。
趁中國電影代表團赴蘇聯取經的機遇,1955年初春電影局正式給中央起草發一個總結報告,提出關於改進和發展電影事業的幾項建議,對1954年電影創作數量少、質量不高、題材範圍太窄狹等弊端有所批評,希望大力克服公式化、概念化,擴大題材範圍,增加為群眾歡迎的驚險片、喜劇片、音樂片、傳記片等品種,並要求製片廠獨立開展工作。陳荒煤承認,這實際上是把蘇聯1953、1954年製片方針中的一些提法照搬過來。
僅隔二個月,1955年4月又以文化部黨組的名義向中央提出一個改進故事片的生產方案。這個方案更為膽大,要求影片的主題和題材應該力求寬廣,風格和樣式爭取多樣,首次提出這樣寬泛的標準:“凡是有相當教育意義的,甚至有娛樂性質而內容健康的影片都可以拍攝,以適應各個方麵觀眾的需要。”1964年做檢查時,陳荒煤也想不起來,為何會在這麼短的時間裏接連向中央報送電影改革方案?他自己初步分析,認為主要是受到了蘇聯、東歐國家正在進行的電影改革的影響,甚至對電影缺點的提法在語言表述上都一模一樣。譬如東德的一位導演曾說:“主題計劃太死,題材範圍太狹窄,審查層次過多,出現了不少平庸的作品。許多影片滿足於政治的圖解,大膽的嚐試未能受到鼓勵。”陳荒煤當年看了這些文字材料自然是感同身受,有一種難得的知音相遇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