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看風景(2 / 3)

網絡上常有好事者列出十佳美景或五十個必遊之地,稱為人生的願景。我喜歡大自然,常遊國家公園,但無論是在北美還是中國,無論是在十個還是五十個最佳美景裏,所遊皆不過半,因為美景遙遠,沒有天時地利人和。天時者,是要在合適的季節和好天氣裏有充足的時間去遠遊;地利者,是口袋裏的錢夠得著那遙遠的地方,不然就是鞭長莫及,心有餘而力不足;人和者,是要有合適的心情,若是結伴出行,必得是興致相投的人,否則話不投機半句多,難以為伍。

杜甫詩“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說的是就近郊遊和修身養性,暗指朝廷奢靡。今日畫家筆下的楊貴妃郊遊,是車馬隨行,仆人宮女成隊。而皇帝遠行,則是前呼後擁,行宮處處。相比之下,普通人要想怡情,就近郊遊是個好選擇。孔子說,“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後人對“方”一詞解法不同,就我而言,這是變通之方。郊遊可徒步,也能以車代步,當日往返,不必掏荷包住酒店。

我在《出海觀鯨》一文中言及當天往返的觀光,既是遠足,也是郊遊。二者之同,在於距離相近,二者之異,在於時日相遠。從字麵上說,遠足之“足”與遠遊之“遊”,本是關於距離的概念,但距離的產生,需要時日,故時空合一。出海觀鯨雖是當日往返,但陸海兼程,既阻且長,屬於遠足,不是郊遊。

的確,距離之遠近,決定了出行所費的時日。古代征戰行軍,日行三五十裏,而健步如飛者,可行百裏,若在今日,不過是半小時車程而已。如今舟車與飛機,縮短了距離,但駕車逾日,則是遠遊而非郊遊。

十多年前居明州,美加邊境的蘇比利爾湖北岸,以秋色聞名,入圍美國五十個必遊勝地。我那時住在明州南部,無天時地利人和之便,未能前往,隻能就近去一日往返的蘇比利爾湖西端名城德魯斯(Duluth)。那是個美極了的小城,雖無緣十佳或五十佳,但算得上地方性旅遊名勝,其湖光山色,美不勝收。遺憾的是,德魯斯打造旅遊業太過用心,多了一份人工味,少了一份天然姿色,就像杭州西湖,好看好玩,但非天然本相。

後來遷居紐約和麻州,幾乎逛遍了當地一日遊的地方性旅遊景點,其中紐約北部的喬治湖(Lake Gee),幾乎沒有一處政府擁有的公共湖岸,沿岸滿是私家別墅和旅店餐廳,非請莫入,自駕遊者到了湖邊竟無處下腳,無法享受湖光山色,隻好到餐廳用餐,借著露台看風景。

中國與美國不同,旅遊景點人潮湧湧。我近年多在中國度夏,遊走了一些地方,但許多國家級山水名勝,如黃山廬山和三亞漓江,卻不敢前往,隻因領教了人滿為患,對名滿天下的山水名勝不敢抱幻想。於是舍遠遊而求郊遊,多遊當日往返的景點,那些地方遊客少,不必排隊擠車,不必搶飯吃,不必汗流浹背氣喘受罪。

夏天居南京時,就近遊揚州瘦西湖;居杭州時,就近遊水鄉;居上海時,就近遊蘇州;居北京時,就近遊野長城;居成都時,就近遊上裏。毋庸諱言,這些地方少有自然之景,多是拆掉老屋修建仿古街,硬生生將自然美景打造成人工美景,像是戲劇舞台。

實際上,人為之景是人類文明的創造,例如建築,例如繪畫,屬於視覺文化,皆是我出行觀光的最愛。每次遊歐洲,我都以參觀藝術博物館為主,到如今,在世界十大藝術博物館中,我已探訪了九處,而最後那一處,究竟是不是留下吊胃口,仍在思考中。

自得其樂山水間

說到就近出遊,隻因當日往返的郊遊可以回避遠遊名勝的洶湧人潮。至於天時地利人和,郊遊可三者皆得。天時者,不必苦求連續數日好天氣,隻求一日晴天並不難。地利者,不必煞費苦心準備遠行,隻求興之所至,甚至可以臨時約上一二好友,說走就走。人和者,不必太在意心情是否到位,反倒是郊遊可以給人一個好心情。這當中最不可忽略者,乃荷包鼓鼓,而就近郊遊則可化解此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