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明言,此書的構思及立意來自他“親炙”的渡部升一。這位以右翼聞名的論客經常是滿嘴昏話,例如,他說日本侵略中國、與美國打仗全都是中國和美國的陰謀。十幾年前與盟友穀澤永一合著過一本《〈廣辭苑〉的謊言》,被人以損毀名譽控告,上市不久即絕版。水野靖夫在銀行勤務一輩子,退休後當日語教師。老而向學,古稀之年寫出這本書,當然不可能指望他的曆史學識。他有樣學樣,關於中國,像渡部一樣言必稱支那。
“支那”,《廣辭苑》初版簡單地釋義為“指中國(源自‘秦’的轉訛)”,第二版改為“外國人對中國的稱呼,最初出現於印度佛典,我國江戶時代中期以來使用”,第三版又添加“到第二次世界大戰末使用,近時避免‘支那’的表記,多寫作假名”。《廣辭苑》在相當程度上是日本的良知乃至良心,但水野調查了初版到第六版,認定隨著版次的增加,這部辭書的思想變本加厲,由“左翼”轉向“反日”。例一是關於“安重根”的釋文。安重根擊斃日本第一任首相伊藤博文,不久前在中韓首腦撮合下,行刺地點哈爾濱為這位抗日義士開設紀念館,以資友好。《廣辭苑》第四版增加了“安重根”辭條,寫明“在韓國、朝鮮稱作義士”;在“伊藤博文”辭條中,初版寫他“被韓人狙擊而亡”,第二版改為“被韓國人安重根暗殺”,第三版以後又改為“被韓國獨立運動家安重根暗殺”,對此,水野大為惱火,質問“《廣辭苑》為什麼如此奉承暗殺了我國功臣的恐怖分子”。
《〈廣辭苑〉的陷阱》內容大部分與中國有關,這也是日本人的無奈,因為它還沒完全走出原始社會,旁邊就給它備下了一個高度先進的文明。其實不值得一駁,甚至不值得一讀,不過,要知道的是,日本一些人豈止滿足於修訂幾本曆史教科書。
2014年4月11日
賞花與聚飲
櫻花又開了。
魯迅是看過的,寫道:“東京也無非是這樣。上野的櫻花爛漫的時節,望去確也像緋紅的輕雲,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結隊的‘清國留學生’的速成班,頭頂上盤著大辮子,頂得學生製帽的頂上高高聳起,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辮子,盤得平的,除下帽來,油光可鑒,宛如小姑娘的發髻一般,還要將脖子扭幾扭。實在標致極了。”
似乎對櫻花並不感興趣,關注的是本國的國民,將他們的“標致”定格在這篇名文《藤野先生》中。八九十年過去,我大清的主子奴才都到電視上風光去了,但花下也缺不了清朝人的後裔,成群結隊,還要將脖子揚幾揚。他們更覺得有趣的,是花下聚飲的日本人,或瞠目,或指點,也常有一臉的不屑,怕是這輩子也不會發“相逢一笑泯恩仇”之類的幽情的。
作者明言,此書的構思及立意來自他“親炙”的渡部升一。這位以右翼聞名的論客經常是滿嘴昏話,例如,他說日本侵略中國、與美國打仗全都是中國和美國的陰謀。十幾年前與盟友穀澤永一合著過一本《〈廣辭苑〉的謊言》,被人以損毀名譽控告,上市不久即絕版。水野靖夫在銀行勤務一輩子,退休後當日語教師。老而向學,古稀之年寫出這本書,當然不可能指望他的曆史學識。他有樣學樣,關於中國,像渡部一樣言必稱支那。
“支那”,《廣辭苑》初版簡單地釋義為“指中國(源自‘秦’的轉訛)”,第二版改為“外國人對中國的稱呼,最初出現於印度佛典,我國江戶時代中期以來使用”,第三版又添加“到第二次世界大戰末使用,近時避免‘支那’的表記,多寫作假名”。《廣辭苑》在相當程度上是日本的良知乃至良心,但水野調查了初版到第六版,認定隨著版次的增加,這部辭書的思想變本加厲,由“左翼”轉向“反日”。例一是關於“安重根”的釋文。安重根擊斃日本第一任首相伊藤博文,不久前在中韓首腦撮合下,行刺地點哈爾濱為這位抗日義士開設紀念館,以資友好。《廣辭苑》第四版增加了“安重根”辭條,寫明“在韓國、朝鮮稱作義士”;在“伊藤博文”辭條中,初版寫他“被韓人狙擊而亡”,第二版改為“被韓國人安重根暗殺”,第三版以後又改為“被韓國獨立運動家安重根暗殺”,對此,水野大為惱火,質問“《廣辭苑》為什麼如此奉承暗殺了我國功臣的恐怖分子”。
《〈廣辭苑〉的陷阱》內容大部分與中國有關,這也是日本人的無奈,因為它還沒完全走出原始社會,旁邊就給它備下了一個高度先進的文明。其實不值得一駁,甚至不值得一讀,不過,要知道的是,日本一些人豈止滿足於修訂幾本曆史教科書。
2014年4月11日
賞花與聚飲
櫻花又開了。
魯迅是看過的,寫道:“東京也無非是這樣。上野的櫻花爛漫的時節,望去確也像緋紅的輕雲,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結隊的‘清國留學生’的速成班,頭頂上盤著大辮子,頂得學生製帽的頂上高高聳起,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辮子,盤得平的,除下帽來,油光可鑒,宛如小姑娘的發髻一般,還要將脖子扭幾扭。實在標致極了。”
似乎對櫻花並不感興趣,關注的是本國的國民,將他們的“標致”定格在這篇名文《藤野先生》中。八九十年過去,我大清的主子奴才都到電視上風光去了,但花下也缺不了清朝人的後裔,成群結隊,還要將脖子揚幾揚。他們更覺得有趣的,是花下聚飲的日本人,或瞠目,或指點,也常有一臉的不屑,怕是這輩子也不會發“相逢一笑泯恩仇”之類的幽情的。
日本也有梅花,也有菊花,也為他們所喜愛。當年明治政府參加世博會,總是拿菊花參展。不過,要是說“花見”(賞花),通常指櫻花。日本把中國的賞花文化拿了來,8世紀鐮倉時代貴族們賞的是梅花。有《萬葉集》為證,這部現存最古老的和歌集彙集了7至8世紀之間的和歌,其中詠梅有一百一十八首之多,詠櫻才四十二首(最多是詠萩,即胡枝子,一百四十一首)。10世紀初成書的《古今和歌集》裏詠櫻多起來,就從這平安時代(8世紀末至12世紀末)轉而賞櫻了。這麼一置換,中國文化儼然變成了日本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