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譚新鈔(三則)(1 / 3)

黃苗子的《藝林一枝——古美術文編》後來在三聯書店出版時,他在序言裏說:“這本書的前身,是1982年12月在香港大光出版社出版的,原名《古美術雜記》,是前香港《美術家》雜誌主編,已於去年秋天逝世的老友黃蒙田兄經手的。當時出版一本書頗不容易。”1913年出生的苗子,掩不住內心的沉痛回憶說:

踏入50年代,我已經是不惑之年,定居北京。那時社會上朝氣蓬勃,學術空氣濃厚,知識分子大都欲對新時代有所自效,於是,我深愧自己過去光陰的浪擲。同時北京這個地方又有豐富的文化積累,研究學問比較方便,因此就下決心適應自己的興趣,讀點關於美術史方麵的書,一麵讀,一麵摘抄一些對自己有用的材料。不過那時候北京已經有了統一的資料卡片,買起來方便,我又沒有像爾雅先生那樣抽卷煙的習慣,於是就用分類卡片抄點書,日積月累,分類整理起來,也比較可以使用了。更加幸運的是,這些卡片在有時不期而至的飄風驟雨中,還沒有全部被橫掃掉,於是這“玉劄丹砂”或“牛溲馬勃”,也就成為自珍的敝帚了。

最初鼓勵我搞中國美術史的,是1977年去世的阿英(錢杏邨)前輩,大家知道,阿英同鄭振鐸先生一樣,是文學家,但同時又是愛好我國藝術的學者,阿英的書籍收藏是當代聞名的,我自己那時也買了點書。50年代,北京的古舊書店,還常給老主顧送書上門,年節付賬,這是北京書鋪百年老傳統,我有幸享受過這種待遇,這就更加增加了讀書興趣(50年代初,我初到北京,由音樂家盛家倫兄的介紹,我從一位油坊小老板那裏以賤價接收了好幾三輪車的線裝美術書,以後更陸續不斷向琉璃廠和隆福寺舊書店收購。今年,因耄年眼昏,才把浩劫剩餘的千冊殘籍,全部捐贈給大學文物館)。後來,北京圖書館和科學院圖書館,也經常去了。

他的美術史研究也不平靜,暮年經受很大幹擾。黃苗子最後被章詒和揭發,自己終於在醫院裏知道了,獨自寫了《昨夜見黑帖》、《何須去歎息》的打油詩。家人擔心他,把網絡暫時斷了。他不依,他要繼續上網,不懼怕別人的閑話,而是還要深入搜索八大山人的生平資料呢。

王世襄冤獄的一例旁證

世紀開始,十多年來文物文玩因多種因素而一夜暴漲屢見不鮮。董橋借朱自清歎《好字》——昔年朱自清先生致唐風子唐弢一幅不大的詩箋,前兩年的一場春拍:“估價八萬至十二萬人民幣,一開始台下從五十萬一路叫到一百四十萬落槌,一分鍾裏匆匆飛上青天,一眾書生囊中羞澀連朱先生的背影都見不到了。”

都道文物是個寶,哪知道裏多覆船。望穿古今,除了官場多變,加上現代股市,三百六十行,似乎再沒有玩字畫文物的凶險過之。沉溺這一路的,持寶與鑒寶人在當代,無不傷痕累累。張伯駒、吳湖帆、謝稚柳、朱家溍,還有才子從政的鄧拓和田家英,都是顯例。文博大家王世襄耿耿於懷的一件事,是解放之初經曆了“三反冤獄”,被故宮宣布永遠開除,至死沒有討得一個說法。三聯書店重編的《王世襄集》,第三卷《錦灰堆》(合編本)是回憶錄,有篇醒目的《我在“三反”運動中的遭遇》,是說他所經曆的“三反冤獄”。與之相關的,還有《文章信口雌黃易思想交心坦白難》、《與西諦先生一夕談》、《記朱家溍先生一些罕為人知的經曆》、《沒做虧心事不怕鬼叫門》、《馬叔平先生的遺憾和憂慮》、《劉耀山》、《“人之將死,其言也善”,善者真也》等文。社會鼎革之際,故宮先被軍管,又通過政治運動將故宮的舊班底撤換,王世襄和馬衡、朱家溍等人,被迫出局是必然。

黃苗子的《藝林一枝——古美術文編》後來在三聯書店出版時,他在序言裏說:“這本書的前身,是1982年12月在香港大光出版社出版的,原名《古美術雜記》,是前香港《美術家》雜誌主編,已於去年秋天逝世的老友黃蒙田兄經手的。當時出版一本書頗不容易。”1913年出生的苗子,掩不住內心的沉痛回憶說:

踏入50年代,我已經是不惑之年,定居北京。那時社會上朝氣蓬勃,學術空氣濃厚,知識分子大都欲對新時代有所自效,於是,我深愧自己過去光陰的浪擲。同時北京這個地方又有豐富的文化積累,研究學問比較方便,因此就下決心適應自己的興趣,讀點關於美術史方麵的書,一麵讀,一麵摘抄一些對自己有用的材料。不過那時候北京已經有了統一的資料卡片,買起來方便,我又沒有像爾雅先生那樣抽卷煙的習慣,於是就用分類卡片抄點書,日積月累,分類整理起來,也比較可以使用了。更加幸運的是,這些卡片在有時不期而至的飄風驟雨中,還沒有全部被橫掃掉,於是這“玉劄丹砂”或“牛溲馬勃”,也就成為自珍的敝帚了。

最初鼓勵我搞中國美術史的,是1977年去世的阿英(錢杏邨)前輩,大家知道,阿英同鄭振鐸先生一樣,是文學家,但同時又是愛好我國藝術的學者,阿英的書籍收藏是當代聞名的,我自己那時也買了點書。50年代,北京的古舊書店,還常給老主顧送書上門,年節付賬,這是北京書鋪百年老傳統,我有幸享受過這種待遇,這就更加增加了讀書興趣(50年代初,我初到北京,由音樂家盛家倫兄的介紹,我從一位油坊小老板那裏以賤價接收了好幾三輪車的線裝美術書,以後更陸續不斷向琉璃廠和隆福寺舊書店收購。今年,因耄年眼昏,才把浩劫剩餘的千冊殘籍,全部捐贈給大學文物館)。後來,北京圖書館和科學院圖書館,也經常去了。

他的美術史研究也不平靜,暮年經受很大幹擾。黃苗子最後被章詒和揭發,自己終於在醫院裏知道了,獨自寫了《昨夜見黑帖》、《何須去歎息》的打油詩。家人擔心他,把網絡暫時斷了。他不依,他要繼續上網,不懼怕別人的閑話,而是還要深入搜索八大山人的生平資料呢。

王世襄冤獄的一例旁證

世紀開始,十多年來文物文玩因多種因素而一夜暴漲屢見不鮮。董橋借朱自清歎《好字》——昔年朱自清先生致唐風子唐弢一幅不大的詩箋,前兩年的一場春拍:“估價八萬至十二萬人民幣,一開始台下從五十萬一路叫到一百四十萬落槌,一分鍾裏匆匆飛上青天,一眾書生囊中羞澀連朱先生的背影都見不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