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靈已自無消息何處相尋倩女魂
李老(李一氓大我26歲)這幅字,是1983年4月寫了寄來的。上款“無題書奉叔河同誌雅鑒”,“無題”即詩題。
此前不久,他曾作文《紀念潘漢年同誌》,也用這首詩開頭,並且解說道:“第一句指一九二六年漢年同誌參加革命到一九七七年逝世;第二句指工作雖有成績而今成空了;第三句指死在湖南不為人所知;第四句指其妻小董亦早已去世。說穿了,如此而已,並無深意。”
顯然,這是李老追贈亡友潘漢年之作,雖然聲明“並無深意”,其實還是大有深意的。
1926到1977年正好“五十春”,50年來“電閃雷鳴”一直不停,電母不停地燒,雷公不停地打。前20多年,潘漢年跟在雷公電母左右,燒的打的都是別人;後20多年,老革命成了反革命,燒的打的就是潘漢年、小董等“湘靈”、“倩女”了。
詩人對此的感受,《紀念潘漢年同誌》一文中有所說明:“一九五五年‘潘楊事件’發生,有好多疑點……因為他和我是眾所周知的好朋友關係,我也受了一些嫌疑……甚至有負責同誌追問過我,‘潘漢年的事你難道一點都不知道嗎?’所以對於這個案件,我也就隻有避之唯恐不及了……從一九二六年算起,我們大家都經曆了一場接一場的大風暴,有時驚心動魄,有時也目眩神傷……”
李老這番自述,豈不是對“電閃雷鳴五十春”更切實的解說,也正是這首《無題》深意之所在嗎?但他為何會將它“書奉”給我呢?
我和李老隻有過“一麵之交”,一次麵對麵的交談。那是1982年3月,他不知從哪裏見到幾本《走向世界叢書》,便通知我進京開會。會期八天,彼此都忙。某次用餐時,他移樽就我,說有部由緬甸去英國的清人遊記刻本相贈。我知道這是王芝的《海客日譚》,因已有複印本,便辭謝了,卻急於向他說起曾國藩全集必須重編的道理來。他對於原刻《曾文正公全集》的“不全”也有興趣,聽得津津有味。大約交談了40多分鍾,連準備送他的一本《水滸葉子》(因為見過他介紹“水滸葉子”的文章)都忘了提起,我便在陸續來找他談“項目”的人快要圍成一圈時,自行告退了。
雖然隻有這“一麵之交”,李老卻一直關心著我的工作和文字。9月和11月間,他兩次來信,動員我將為《走向世界叢書》各種所寫的前言“集合起來,印為一冊”。後來《從東方到西方》在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他又寫來了精彩的序言。1983年3月,《人民日報.大地》發表了我寫的《潘漢年夫婦最後的日子》,一個多月後,便收到李老寄來的這首《無題》。這回他卻沒有另外寫信,是不是跟我那篇文章有關呢?那就不清楚了。
湘靈已自無消息何處相尋倩女魂
李老(李一氓大我26歲)這幅字,是1983年4月寫了寄來的。上款“無題書奉叔河同誌雅鑒”,“無題”即詩題。
此前不久,他曾作文《紀念潘漢年同誌》,也用這首詩開頭,並且解說道:“第一句指一九二六年漢年同誌參加革命到一九七七年逝世;第二句指工作雖有成績而今成空了;第三句指死在湖南不為人所知;第四句指其妻小董亦早已去世。說穿了,如此而已,並無深意。”
顯然,這是李老追贈亡友潘漢年之作,雖然聲明“並無深意”,其實還是大有深意的。
1926到1977年正好“五十春”,50年來“電閃雷鳴”一直不停,電母不停地燒,雷公不停地打。前20多年,潘漢年跟在雷公電母左右,燒的打的都是別人;後20多年,老革命成了反革命,燒的打的就是潘漢年、小董等“湘靈”、“倩女”了。
詩人對此的感受,《紀念潘漢年同誌》一文中有所說明:“一九五五年‘潘楊事件’發生,有好多疑點……因為他和我是眾所周知的好朋友關係,我也受了一些嫌疑……甚至有負責同誌追問過我,‘潘漢年的事你難道一點都不知道嗎?’所以對於這個案件,我也就隻有避之唯恐不及了……從一九二六年算起,我們大家都經曆了一場接一場的大風暴,有時驚心動魄,有時也目眩神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