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2 / 3)

眾所周知,改革開放之初,我國的科教人員的待遇與西方國家相比是天壤之別,公派留學的,回國率低得可憐。

然而,錢令希派出去的留學人員,大都回到了“大工”,回到了他的身邊。有人弄不明白,為什麼錢令希派出去的人,能夠回來,難道國外就沒有高額利益的誘惑?

歸國教師對此的回答卻是十分平靜。他們說,“自從離幵祖國的那天起,就沒想過留在國外。他們的心裏裝滿了錢先生的囑托。因為每個人的留學去向,都是錢先生思考了好久才定下來的。留學的名額太有限了,想讓每個人在短暫的國外學習期間得到最大的收獲,錢先生確實是煞費苦心。公派出去學什麼?到哪個地方學?拜哪所大學的學者為師?還有哪些需要突破?錢先生早就在心中想好了。”

難怪大家說,錢先生懂得他的學生,超過他們的父母。

是啊,在他們留學國外的日子裏,有的學生收到錢先生的信,比他們的父母都多。他們留學在國外,錢先生把他們的父母和家屬當成自己的親人待。誰家有什麼難題,都是錢先生一手幫助解決。他隻圖這些年輕的教師們在國外學到真本事。

錢令希的人格力量,錢令希對事業的執著,錢令希的大師風範,深深感染著他們。他們如同被放飛的風箏,有一根無形的線牽係在他們的心靈深處,無論走到哪都不會迷失方向。錢令希已經成了他們的根。無論他們是身在國外,還是身處國內,那些弟子們誰也不想離開這位像他們父親一樣的錢先生。

在“派出去”的同時,錢令希還倡導要“請進來”。撥亂反正後的十年間,大連工學院聘請了三百多位國外專家學者前來講學,開展各種學術活動。1982年學校開始與國外和中國香港地區的高等學校、研究所建立長期學術交流合作關係;在廣泛開展學術交流基礎上,學校從1985年起,聘請著名外國學者擔任名譽教授、客座教授。1985年7月1日,院長錢令希把第一份名譽教授的聘任書親手授予日本著名化工、能源專家向坊隆博士。

1979年,錢令希與屈伯川院長搭班子成為副院長後,在中國當代高等教育史中的一個具有裏程碑意義的重大事件發生在“大工”校園,這就是中美兩國在工業科學技術管理領域內的合作項目“中國工業科技管理大連培訓中心”的建設。這是鄧小平同誌1979年訪美時兩國簽署的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和美利堅合眾國政府科學技術合作協定》中的一個子項目。當時,71歲的屈伯川院長聽說中央為這個項目在京津幾十所大學尋找合適的培訓基地,馬上意識到“這件事很重要”,與班子溝通後,他當晚就乘火車到北京進行溝通,主動請纓將中國現代管理教育的種子播撒在大連工學院的土地上。

然而,由於當時人們思想上的禁錮,對這個“新生事物”並不是所有人都能認識到其深遠意義。無論是從思想認識上還是從學校當時的財力、人力、物力、師資、教學設備、教學環境上,客觀地說都不太具備條件承接這個大項目。

錢令希非常讚賞屈伯川院長的遠見卓識和膽略魄力:“對辦學有利的事,就是要冒點險!不幹,機會就錯過;一闖,也就上去了”;同時也非常認同雷天嶽副院長齊心支持建設“中國工業科技管理大連培訓中心”的決策。為了撐起這份重擔,學校頂著壓力把剛竣工的準備為教師第一次福利分房的教授樓改作專家住宿樓,在學校財力極其匱乏的情況下,拿出20萬元的家底添置教學設備。

1980年8月18日,“中國工業科技管理大連培訓中心”舉行了隆重盛大的開學典禮。參加第一期講習研究班的學員共有180人。同期,大連工學院管理工程係也宣告成立。開展管理專業的學曆學位教育,與培訓中心互為依托,成為改革開放初期第一個係統引進西方現代管理教育的中國高等院校。這也成為國內最早設立現代管理學科的高等院校之一。

由於中美兩國政府的高度重視和有力支持,大連培訓中心在美國學界迅速“躥紅”,許多知名教授都把能參與其中作為榮耀,形成了“中國背景”、“中國熱”。美國新聞周刊發表文章稱:“大連培訓中心各項工作充分體現它正成為中國的哈佛學院”,《人民日報》等國內媒體和海外媒體、國際社會都給予高度關注。

據連理工大學的統計,從1980年到1985年,來大連授課的美方教師達144人次,被稱為“明星教學團”。其成員近三分之一來自賓州大學、伯克利加州大學、麻省理工學院、哥倫比亞大學等美國著名高等學府,其中有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賓州大學沃頓學院教授勞倫斯·克菜茵。

中美聯合執教的高規格師資隊伍,奠定了大連培訓中心的教學品質和基礎。通過學習,學員應變能力、戰略決策能力、市場意識等有了極大提高。由於中美雙方對最初三年的合作都很滿意,在合作第三年的時候將培訓項目的時間延長至五年。在第一個五年合作中,大連培訓中心共培訓了814名高級管理幹部和高校教師。其中,後來成為省部級以上領導幹部的不下20個,如日後成為中央政治局委員的王兆國、全國政協常委任葉青、全國人大財經委副主任聞世震、鞍山鋼鐵公司副總經理陳世南等都在這裏學習過。

應該說,大工在這五年裏對中外合作辦學進行了成功的探索,正是在中美合作大連培訓中心辦學模式和經驗的影響下,一批中歐、中加、中日國際合作的管理培訓項目在其他院校相繼誕生,形成了著名的“八大培訓基地”。渴望了解世界、學習西方發達國家管理理論和實踐的熱浪開始蔓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