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末年,安南都護高驕召集民工,對邕江航道進行了一次整治,工程竣工後,高驕上奏朝廷:“南至豈管,水路湍險,巨石梗途,令工人開鑿訖,嘈船無滯者。”高驕得到了唐聰宗的褒獎。
唐朝豈州,時局並不安寧。唐高宗時,豈州等地的地方勢力叛亂。朝廷派出了一個政治軍事小組到廣西,監察禦史李嬌為其中一員。在政府強大的政治軍事力量的威懾下,反叛勢力很快就被招降了。在登舟回朝的船上,李嬌用詩歌記錄了他在豈州的所見所聞,那就是《軍師凱旋自邕州順流舟中》:
鳴擎入嶂口
尚想江陵陣
岸回帆影疾
萍葉沽蘭槳
弓鳴倉集落
芳樹吟羌管
全軍多勝策
寄謝山東妙
泛航曆川渭。
猶疑下獺師。
風逆鼓聲遲。
林花拂桂旗。
劍動白猿悲。
幽鱉入楚詞。
無戰在明時。
長纓徒自欺。
唐朝元和六年(811年),柳寬為官州,在豈州馬退山南麵建造了一座茅亭。柳寬是散文大家柳宗元的堂兄。柳宗元這時還在永州。柳寬想為茅亭增色,就把馬退山的情況簡介於信,約請柳宗元為之撰文。柳宗元欣然應約,在永州描述萬裏之外的邕州馬退山:
冬十月,新亭作於馬退山之陽。因高丘之阻以麵勢,無礴護節稅之華。不祈椽,不翁茨,不列墉,以白雲為藩籬,碧山為屏風,昭其儉也。
是山本然起於莽蒼之中,蛇奔雲盜,亙數十百裏,尾蟠荒限,首注大溪,諸山來朝,勢若星拱,蒼翠跪狀,綺布繡錯。蓋天鍾秀於是,不限於遐裔也。然以讓接荒服,俗參夷微,周王之馬跡不至,謝公之屐齒不及,岩徑蕭條,登探者以為歎。
歲在辛卯,我仲兄以方牧之命,試於是邦。夫其德及故信孚,信孚故人和,人和故政多暇。由是嚐徘徊此山,以寄勝概。乃蟹乃塗,作我夥宇,於是不崇朝而木工告成。每風止雨收,煙廈澄鮮,輒角巾鹿裘,率昆弟友生冠者五六人,步山極而登焉。於是手揮絲桐,目送還雲,西山爽氣,在我襟袖,八極萬類,攬不盈掌。
這是柳宗元的《馬退山茅亭記》,與“永州八記”一樣的神韻文風。後來,柳宗元貶官柳州,繼續與豈州保持著密切的聯係。《與豈州李域中承論陸卓啟》、《為裴中承奏邑管黃家賊事宜狀》、《為裴中承上裴相乞討黃賊狀》、《為裴中承伐黃賊轉碟》、《唐故豈管招討副使試大理司直兼貴州刺史鄧君墓誌銘》、((唐故豈管經略招討等使朝散大夫持節都督豈州諸州軍事守豈州刺史兼禦史中承賜紫金魚袋李公墓誌銘》等柳宗元的文章,告訴人們:柳柳州,其實也堪稱柳豈州。
李嬌(644-713年),字巨山,唐朝陳州人,20歲中進士,才思敏捷,擅長詩文,早年與駱賓王齊名,稱文章四友,其文為學者所宗。柳宗元,位列唐宋八大家,是中國文學史上最具魅力的作家之一,被學者譽為“唐宋以來,一人而已”,其山水遊記,最能彰顯他的文品文風。大唐邕州,地處僻壤,氣漫煙瘴,卻有如此人物為之作詩奠底,撰文開風,山河幸運如是,夫複何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