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血封喉(2 / 2)

太宗八年(983年),黎桓強迫丁寫讓位表,並把它轉交宋朝廷。宋太宗想維護丁氏的利益,說:第一,丁嗜仍為交州統帥,你為副帥;第二,丁嗜全家遷人京城,世襲爵位,而後由你來管理交州。黎桓對這兩個方案都不接受。事情又拖延到太宗十一年(986年),宋朝廷覺得這樣下去不是個辦法,就任命黎桓為靜海軍節度使。黎桓不滿足,又上書要求全權交州。北宋皇帝心裏很不高興,但考慮到戰爭的慘狀,不想出兵,就答應了。宋朝對黎桓改伐為撫,進封黎桓為交趾郡王,賜予黎桓交趾郡王印。黎桓政權由非法變成了合法。丁瘩一家在黎桓的手上也就變成了沒有意義的籌碼,即為黎桓所滅。但是,宋朝的安撫政策,沒有產生任何作用。“然桓性本凶狠,負阻山海,屢為寇害,漸失藩臣禮”。(《宋史·外國交趾傳》)

宋真宗景德三年(1006年)五月,黎桓死。他的兩個兒子為爭位而互相殘殺,結果是弟弟贏了。廣州知州提出乘機討伐的意見。宋真宗“不欲伐喪”,便派使臣去安撫。七月,曾經出使安南的宋朝官吏邵嘩,向宋真宗呈遞了《邕州至交州水陸圖》、《宜州山川》等四圖,嶺南山川關隘控製之要標識頗詳。邵嘩的目的很明顯,他要朝廷重視南部邊疆,希望朝廷對原屬唐朝安南都護府管轄的廣大地區恢複有效管理。可是,皇帝說:“祖宗辟土廣大,唯當慎守,不必貪無用之地,勞苦兵力。”(《宋史·真宗本紀》)交趾郡與中央政權的關係越來越遠。

大中祥符三年(1010年)春,交州大將李公蘊又殺掉了黎桓的小兒子自立。宋真宗說:“黎桓不義而得,公蘊尤而效焉,甚可惡也。然蠻俗何足責哉!”又冊封李公蘊為交趾郡王。

據《宋史》記載,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八月,豈州雲封寺的柏樹長出五個大靈芝,豈州知州劉知話就把它摘下來,千裏迢迢地送到京城,把它獻給了皇帝。而後,雲封寺就“怪事”連連:佛像常常無故晃動,一動就有災難發生。人們第一次發現其晃動後不久,交趾人就來攻打邕州,北麵西夏人犯宋;皇佑四年(1052年),人們第二次發覺佛像晃動,幾個月後,儂智高占領豈州;元豐元年(1078年),佛像又動了,是年八月,邕州城失火,“焚官舍千三百四十六區,諸軍衣萬餘襲,穀帛軍器百五十萬”。(《宋史·五行誌》)豈州知州錢師孟認為這佛像是個怪物,就把佛像丟到豈江裏去。佛像終於無法晃動了,但宋朝的南疆危機依然沒有解決。

宋真宗統治期間,有一個叫曹克明的人擔任邕州知州。曹克明到任後,召集各部酋長開會。一個酋長獻上一盆藥丸,說:“這是溪恫藥,如果被見血封喉毒箭射中,立刻口服此藥,能解箭毒。”曹克明有點懷疑:“我怎麼才能知道它是否有效呢?”酋長說:“請知州用一隻雞或一條狗來試驗便知。”曹克明說:“不好。雞狗太小,應該用人來試驗。”話音剛落,曹克明已拿起毒箭紮進那位酋長的屁股。酋長即刻口服藥丸。藥丸還沒有嚼爛,酋長已倒地而亡。那些本來想看笑話的酋長們紛紛借口離去。曹克明用他的機智在豈州樹立了威信。曹克明對邑州的最大貢獻是把北方陶瓦製作技術引進豈州,並大力推廣,使豈州的茅草屋頂普遍被鱗鱗的陶瓦所取代。(《宋史·曹光實傳附曹克明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