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失去了誠實的品格,他就會像一艘在大海中失去了方向的大船,隨風飄蕩,任意東西;一個人失去了誠實的品格,他就會成為一個沒有法律、沒有規則、沒有秩序的人。誠實作為人性中第一美德,懂的人多,做的人卻極少。有些人喜歡用誠實來裝飾外表,而內心總在欺騙別人。表裏不一的人,雖能取巧於一時,終究難行久遠,難成大器。
一個人,隻要真誠地待人處事,真誠的做人,才容易讓人接納、能交到更好的朋友,這樣才容易獲得他人的資助和合作,甚至在辦事時,他人為你慷慨解囊也不在乎。
6.堅守誠信的力量
處世為人之道,沒有比誠實守信、取信於人更為重要的了。你的言行舉止,時刻不可放棄了這個根本。與人交往時,隻要有這個根本存在,隻要別人還信任你,其他方麵的缺陷也許還有補償的機會。
人無信不立。人而無信,不知其可。現代社會是信譽社會,對於個人來說,信譽代表著形象,代表著人格。要想在形象和人格上獲得依賴和尊重,就需要樹立個人的可信度。
人之所以失敗絕不是因為沒有才能或運氣不好,而是由於輕視小事這個惡習。輕視小事不會產生信譽,沒有信譽就無法生存。如果你損失了一些錢,你並沒有損失什麼;如果你失去了一些朋友,你失去的可就大了;如果你失去了信譽,那一切都完了。
就個人而言,互信就像食物一樣重要。我們如果不信任別人,便會失去誠懇的態度。我們如果長期戴著假麵具,就要迷失自己,那會多麼難受啊!要想受人愛戴,就得先信任人。心理學家弗洛伊德說:“有了信心才會有愛。”
7.將心比心地做人
和人相處,如果總是在強調差異,就不會融洽相處,強調差異會使人與人之間的距離越來越大,最終走向衝突。如果把注意力放在別人和自己的共同點上,與人相處就會容易一些。
“將心比心”這句話道出了做人的真實技巧。正所謂“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就是說,我們隻有用自己的心推及別人;自己希望怎樣生活,就想到別人也會希望怎樣生活;自己不願別人怎樣對待自己,就不要那樣去對待別人;自己希望在社會上能站得住,能通達,就也幫助別人站得住、通達。總之,從自己的內心出發,推及他人,去理解他人,對待他人。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簡單地說就是推己及人,它和民間常說的將心比心、設身處地為別人想一想等都是一個意思。為什麼有人會如此友善地考慮到其他人呢?
秘笈二:掌握時機促事成
機遇之所以成為機遇,是人們在辦事過程中偶遇知音,被某人提攜。或者在緊要關頭經受了困難的考驗。使之得以嶄露頭角,從此踏上成功之路。機遇就像原料、勞動力或財力等商業元素一樣地真實——但是隻有你看得到它的時候,它在存在。一句話,機遇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通常,對機遇要注意三個要素:
1.機遇的選擇
機遇來到你麵前,最終能不能為你效力,能不能替你創造財富,這還要看你的選擇能力。選擇機遇是需要付出代價的,有時候差之毫厘,失之千裏,一失足成千古恨。一個人如果有時間坐下來回顧自己走過的路時,多多少少總會有一些對當初選擇的後悔。有人說:“人生的悲劇說穿了就是選擇的悲劇。隨便選擇機遇將失去更好的機遇。”我們姑且不論前半句話是否事實,但就人生的機遇而言,後半句話值得重視。
2.機遇的掌控
今天,我們身在一個信息爆炸的時代裏,各種信息對我們都非常重要,因為未來的成功者是屬於那些知道最多信息的人,所以你一定要不斷地研究信息,分析信息。在這些信息當中,獲得一些成功的機會,以便能夠掌握機會。適時地把握機會,對成功來說是非常重要的。有一位朋友至今仍念念不忘地常提他的一次過失。機遇從來不會丟失,你沒有掌握住,錯過了,卻被別人抓在了手裏,他依靠這次機遇,成功了。
3.機遇的決斷
在機遇麵前,如果我們優柔寡斷、猶豫不決,就會失去機遇。因為機遇是不等人的。世間讓人感到可惜的就是那些不能決斷的人。事情對他有利時,他不敢拍板,前怕狼後怕虎,這也顧忌那也猶豫。這種主意不定、意誌不堅的人,既不會相信自己,也不會為他人所信賴,機遇更不會屬於他。那些成功的人士,他們的成功得益於在機遇麵前有果敢決斷、雷厲風行的魄力。他們有時難免犯錯誤,但是,他們比那些在機遇麵前猶豫不決的人能力強得多,因而他們成功的機遇也大得多。
秘笈三:能言善辯好成事
與人談話,有以下幾種目的:或者加深了解,發展相互間的合作關係;或者托人辦事,有求於人;或者批評別人的錯誤,使對方棄舊圖新;或者申述事情的原委,讓對方弄清真相……但要達到上述目的中的任何一種,都必須首先使對方樂意聽你談話。而要做到這一點則又必須了解對方,熟悉對方。
會說話同會辦事是相輔相承的。話說得好聽,說得到位,對方易於接受你提出的條件和要求。否則,說話不分場合,不顧對象,不知深淺,不懂分寸和技巧,即便是一件很簡單的事,也可能會因此而辦砸。所以,要學會辦事兒,就要先學會說話。順情說好話一般叫做讚美或者頌揚,世俗的說法即是阿諛奉承和溜須拍馬之類。其實,這種世俗的說教是最不利於辦事的。要想把事情辦成功,總得揀對方愛聽的話說,才有利於解決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