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症下藥,因人而異。
化解衝突和矛盾。
在今天高度競爭、瞬息萬變的世界裏,以一廂情願的方式來對待或是回應你的服務對象、合作夥伴以及下屬顯然是不太妥當的。你還十分有必要去了解他們的需求,而且最好能夠滿足他們物質和精神的需求才行,因為你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就取決於你如何迎合他們的個人需要。
將心比心,也就是要求做事的人有一種站在別人的立場上想問題的自覺。站在別人的角度設身處地,從而對對方的利害得失與困難有較為深切的了解,由此再做出自己的決策,使自己的決策不僅有利於自己,也使對方容易接受,有效地避免自己的決策在實際運作中損害了對方的利益。如此一來,我們就不難理解做人為什麼要將心比心了。
你種下什麼,收獲的就是什麼。播種一個行動,你會收到一個習慣;播種一個習慣,你會收到一個個性;播種一個個性,你會收到一個命運。播種一個善行,你會收到一個善果;播種一個惡行,你會收到一個惡果。你有權利非公平地對待其他人,但你這種非公平的態度,將會使你“自食其果”。
而且,進一步說,你所釋放出來的每一種思想的後果,都會回報到你身上。因為你對其他人的所有行為,以及你對其他人的思想,都經由自我暗示的原則全部記錄在你的潛意識中,這些行為和思想的性質會修正你自己的個性,而你的個性相當於一個磁場,把和你個性相同的人或情況吸引到你身邊。
更重要的是,能為別人著想,也善於為別人著想,這會使對方一下子就想到你的義氣和情分,知道跟著你做事,決不會吃虧,他也就心悅誠服地被你拉住了。
社會生活愈發展,人與人的關係愈密切,對文明的要求也就愈高,就愈要求人們自覺地把自己放到社會中,想到自己言行的社會影響,想到社會和他人。在現代世界已經愈來愈成為地球村的情況下,人們的一舉一動都與社會、與他人有著密切的聯係。從這一點上看,將心比心的為人準則在人生中也就有了越來越重要的意義。
有一個企業討論什麼是“文明”的標準,員工們的回答是,時時想到他人就是文明。這個回答通俗而又生動地反映了文明的本質。精神文明是人類社會生活的精神需要。有了社會生活,就需要有一定的規範來維持社會秩序的穩定,也要求人們自覺遵守這些規範,使自己的行為有利於而不是妨礙社會生活的發展。換句話說,就是要求人們時時想到他人、想到社會,這也是文明的要求。
孔子說“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很難做到這一點的,孔子的弟子子貢說他能做到,孔子卻說:“非爾所及也。”子貢在孔門弟子中是一個全才,他比孔子小 31 歲,出身於商賈之家,後來在魯國季孫氏手下做了不小的官。據說孔子晚年生活得以維持,子貢出了不少的力。孔子死後,子弟們多是服心喪三年,即待師如父,內心服孝三年,子貢卻在孔子的墓旁搭了一茅棚,親自在那裏守孝三年。
在風水先生中還傳說,孔子的墓地原先選在葬早亡皇帝的地方,但子貢看了後認為那有好的帝王風水,孔子是千古聖人,那處風水不適,然後才選了曲阜孔子墳墓所在的那塊風水聖地。
孔子不稱許子貢,可見將心比心之難。確切地說,將心比心就是文明。人能像考慮自己、為自己著想那樣來考慮別人、為別人著想就可以進入“文明”層次了,就真正有點精神文明了。我不願別人加到我身上的事,我也不加到別人的身上。一個人能做到這一點絕非易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