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大年從不避諱說豪言壯語,他希望通過身體力行來感染更多的高科技人才“出得去,回得來”。
“作為中國人,無論你在國外取得多大成績,而你所研究的領域在自己的祖國卻有很大差距甚至剛起步,那你都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成功。”作為國家的戰略級科學家,黃大年關注未來幾十年在航空地球物理領域要達到的目標——巡天探地潛海,向深地深海深空進軍。
吉大的驕傲
回國後,黃大年帶著先進技術,重點攻關國家急需的地球深部探測儀器。這種設備能“看清”深層地下礦產和海底隱伏目標,對國土安全具有重大意義。
回國沒多久,黃大年就成為國土資源部“深部探測關鍵儀器裝備研製與實驗項目”的負責人。他還協助國土部完善戰略部署,同時擔任多個項目的負責人和首席科學家。黃大年首推實物車載、艦載、機載和星載的“快速移動平台探測技術”的研發工作,這也是世界科技強國竭力追求的核心技術。
這些年來,黃大年帶領的科研團隊依托吉林大學,彙集了400多名來自不同高校和中科院的優秀科技人員。5年內,他的團隊取得很多突破性成果,不斷填補國內空白。目前,在相關探測數據獲取的能力和精度上,我國與國際水平的差距縮短了10年,在算法上已經與國際水平相當。
2010年10月,吉林大學成立了移動平台探測技術中心。作為學術和項目帶頭人,黃大年利用在國外多年積累的人脈和聲望,推動國際合作。
一次,黃大年帶隊考察,國外研究機構為了接待他們停止工作半個月,還不惜成本把儲存於零下200攝氏度的產品解凍,拆開讓中國團隊仔細觀察。這讓隨團的中科院院士羅俊很是感慨:“經常出國考察,受到西方發達國家如此隆重接待的,還是第一次。”
黃忠民說,評價一所大學的科研和學術氛圍好不好,要看深夜樓裏的燈光。吉林大學朝陽校區地質宮507房間的燈光經常要亮到淩晨兩三點,那是黃大年的辦公室。
黃大年是個“空中飛人”,一年有一半以上時間在出差。為了不影響白天工作,他總是乘坐最晚一班的飛機往返。
吉大人才辦副主任徐昊說,黃老師是吉大的驕傲,是學校人才引進曆史上最成功的一位。這幾年,黃大年還鼓勵多位好友回國。
清華大學副校長、中科院院士施一公和黃大年相識多年。他讚譽黃大年是“最單純的赤膽忠心的海歸科學家”,“為推動祖國尖端領域發展全心全意、殫精竭慮,為了祖國不計個人得失,是中國知識分子的楷模”。
“他對每個學生都好”
在諸多身份裏,黃大年最喜歡“老師”這個稱謂。
回國第二年的新學期,黃大年給吉大地探學院新生做了一場報告。他對比了國內外地球物理的發展狀況,讓學生重新認識到這一學科的優勢和前景。
黃大年從不避諱說豪言壯語,他希望通過身體力行來感染更多的高科技人才“出得去,回得來”。
“作為中國人,無論你在國外取得多大成績,而你所研究的領域在自己的祖國卻有很大差距甚至剛起步,那你都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成功。”作為國家的戰略級科學家,黃大年關注未來幾十年在航空地球物理領域要達到的目標——巡天探地潛海,向深地深海深空進軍。
吉大的驕傲
回國後,黃大年帶著先進技術,重點攻關國家急需的地球深部探測儀器。這種設備能“看清”深層地下礦產和海底隱伏目標,對國土安全具有重大意義。
回國沒多久,黃大年就成為國土資源部“深部探測關鍵儀器裝備研製與實驗項目”的負責人。他還協助國土部完善戰略部署,同時擔任多個項目的負責人和首席科學家。黃大年首推實物車載、艦載、機載和星載的“快速移動平台探測技術”的研發工作,這也是世界科技強國竭力追求的核心技術。
這些年來,黃大年帶領的科研團隊依托吉林大學,彙集了400多名來自不同高校和中科院的優秀科技人員。5年內,他的團隊取得很多突破性成果,不斷填補國內空白。目前,在相關探測數據獲取的能力和精度上,我國與國際水平的差距縮短了10年,在算法上已經與國際水平相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