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顆充分燃燒的“能量球”(2 / 2)

2010年10月,吉林大學成立了移動平台探測技術中心。作為學術和項目帶頭人,黃大年利用在國外多年積累的人脈和聲望,推動國際合作。

一次,黃大年帶隊考察,國外研究機構為了接待他們停止工作半個月,還不惜成本把儲存於零下200攝氏度的產品解凍,拆開讓中國團隊仔細觀察。這讓隨團的中科院院士羅俊很是感慨:“經常出國考察,受到西方發達國家如此隆重接待的,還是第一次。”

黃忠民說,評價一所大學的科研和學術氛圍好不好,要看深夜樓裏的燈光。吉林大學朝陽校區地質宮507房間的燈光經常要亮到淩晨兩三點,那是黃大年的辦公室。

黃大年是個“空中飛人”,一年有一半以上時間在出差。為了不影響白天工作,他總是乘坐最晚一班的飛機往返。

吉大人才辦副主任徐昊說,黃老師是吉大的驕傲,是學校人才引進曆史上最成功的一位。這幾年,黃大年還鼓勵多位好友回國。

清華大學副校長、中科院院士施一公和黃大年相識多年。他讚譽黃大年是“最單純的赤膽忠心的海歸科學家”,“為推動祖國尖端領域發展全心全意、殫精竭慮,為了祖國不計個人得失,是中國知識分子的楷模”。

“他對每個學生都好”

在諸多身份裏,黃大年最喜歡“老師”這個稱謂。

回國第二年的新學期,黃大年給吉大地探學院新生做了一場報告。他對比了國內外地球物理的發展狀況,讓學生重新認識到這一學科的優勢和前景。

2010年,吉林大學鼓勵名師義務擔任本科生班主任。黃忠民試探地問黃大年願不願意擔任首屆“李四光實驗班”班主任,他欣然答應。

成了班主任後,為了讓學生更方便製圖和查資料,黃大年自費給全班24名學生每人買了一台筆記本電腦,等學生離開吉大時再交回。當時筆記本電腦對新生來說還是件奢侈品。

在黃大年眼中,每個學生都是一張白紙,可以自由發揮,而他負責把關。他生前的工作助手於平說,他會根據個人特點和國家需要來規劃每個學生的發展方向,隻要學生把想法說出來,他會盡量滿足。

今年博士三年級的周帥對無人機感興趣,而國內目前無人機駕駛員很稀缺,黃大年就推薦他去北京參加無人機駕駛員考試培訓。兩個月高昂的培訓費、食宿費用和考試費,黃大年都無償資助。“當時我覺得黃老師對我真好,後來發現其實他對每個學生都好。”周帥說。

這些年,黃大年資助過26名學生出國交流和參加學術會議。他在讀本科時,正是後來成為中科院院士的滕吉文教授的一次講座給了他國際視野,並讓他終身受益。他說,也要像自己的恩師一樣,培養學生的國際視野和追求卓越的精神。

學生都知道黃老師的名言:“一定要出去,出去一定要回來,回來一定要報國。”

去年12月初,黃大年因腹部痙攣昏迷在飛機上;12月8日,還在忙工作的黃大年被醫生催著住院。

在黃大年準備做手術的前兩天,晚上十二點多,博士生周文月收到了他的短信。短信裏說,已經為她寫好了去劍橋大學交流的推薦信。手術前一天的身體檢查,黃大年點名讓學生王泰涵陪他,因為他還沒解答完王泰涵關於近期項目進展的問題。

“在我們眼裏,黃老師很完美。”周文月說,節假日聚會時,黃老師會帶著相機給學生拍照;出國時會帶著兩個空箱子專門給學生買禮物;接學術電話時直接開免提讓學生一起聽……

手術原本取得了成功,但黃大年還是沒能熬過關鍵時期,在2017年剛剛來到的時候,留下還未完成的事業離去。

如今,黃大年的辦公室依然如故:牆上貼著他去年一年的工作日曆,窗台上還擺放著他喜歡的盆栽。隻是辦公桌對麵多了他的大幅遺照。

學生們輪流到這間辦公室打掃衛生。周文月說,感覺老師還在,同學們會找他“聊天”,會用手機播放他生前聽到會流淚的歌——《我愛你,中國》。

(作者為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

《中國青年報》(2017年05月19日0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