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黃大年再次來到人生的一個重要轉折點。
“中英友好獎學金項目”啟動,通過層層篩選,黃大年拿到了全國僅有的30個公派出國名額中的一個,他被派往英國利茲大學地球科學係攻讀博士學位,是同批留學生中唯一來自地學領域的博士生。
“我一定會把國外的先進技術帶回來!”臨別時,黃大年鏗鏘的話語,至今留在老師、同學的心中。
中科院測量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的“千人計劃”專家毛偉健與黃大年結交已有25年。黃大年來到利茲大學攻讀博士時,毛偉健正在利茲讀博士後。“他背個雙肩包,一見到我就興衝衝地自我介紹。”第一次見麵,黃大年就給毛偉健留下深刻印象,他們知音初遇,惺惺相惜,後來經常在一起談生活、談學習。
黃大年知道學習機會來之不易,四年裏,他對時間吝嗇至極,每分每秒都在吸納、都在追趕。1996年12月,黃大年以排名第一的成績獲得利茲大學地球物理學博士學位,成為該係獲評優秀學生中唯一的海外學生。
博士畢業後,黃大年回到母校。此時,國外同行在航空地球物理方麵的研究日新月異,黃大年唯恐落下追趕的腳步。第二年,經單位同意,他又前往英國,繼續從事探測深水油氣和水下隱伏目標的研究,成為當時該領域的少數中國人之一。
這是一家名為ARKeX的航空地球物理公司,黃大年在公司裏擔任高級研究員和研發部主任,是一個被仰望的傳奇人物。他帶領一支包括外國院士在內的300人“高配”團隊,主要從事海洋和航空移動平台探測方法、技術和裝備研發。它是一種能夠在海洋和陸地複雜環境和條件下,通過快速移動方式實施對地穿透式精確探測的技術裝備,被廣泛應用於油氣和礦產資源勘探。這項技術是當今世界各國科技競爭乃至戰略部署的製高點,是強國展示實力的重要標誌。
由於本領過硬,黃大年成為國際著名航空地球物理探測技術專家,受到國際同行的尊敬。許多年後,當黃大年帶隊到他曾經工作過的英國公司考察時,對方安排他們參觀正在研發裝置的核心部分,甚至不吝介紹其中的重要參數。此情此景,讓隨團考察的中科院院士羅俊感慨萬分:“我從事這項工作多年,還第一次受到西方發達國家如此隆重的接待。”
一晃10多年,英國儼然成了黃大年的第二故鄉。事業有成,收入優渥,有花園洋房,妻子在倫敦經營著兩間診所,女兒也上了大學,一家人的生活安逸舒適。
可是,他心裏始終有一團熔岩渴望爆發、渴望奔湧,渴望將這份光與熱奉獻給祖國。
2004年,黃大年正在大西洋深水處攻關“航空重力梯度儀”軍轉民技術時,父親走到了人生的最後時刻。電話那頭,父親深情地對大年說:“兒子,估計我們見不到最後一麵了……你可以不孝,但不可不忠,你是有祖國的人!”兩年後,母親也悄然離去。當時,黃大年正在國外一個空軍基地做試驗。母親臨終前,留下的還是那句話:“你是有祖國的人。”
自古忠孝難兩全,康河的水,大年的淚,赤子的心。
海漂18年,黃大年一直懷揣著對祖國的惦念、對父母雙親的惦念,無論是回國講學還是參加學術會議,他總會像一葉風帆急急駛來。而18年後真正歸來,已是“子欲養而親不待”。
不願做康河柔波裏的一條水草
曆史的天空風雲變幻,但總有相似的星光交相輝映。
半個多世紀以來,有過兩次大的歸國潮,都與國家、民族的召喚緊密相連。
李四光們的歸來,是奔向“新中國”;黃大年們的回國,是踐行中國夢。
2008年12月,中國決定實施“千人計劃”,旨在引進海外高層次人才回國工作或以適當的方式為國服務。中國夢這三個字,讓以黃大年、施一公、潘建偉等為代表的留學人員無比振奮。他們紛紛彙入歸國大潮,引領中國在多個科研領域躋身世界前列。
從“救國夢”到“強國夢”,從“個人夢”到中國夢,兩代留學生用他們的行動詮釋了報國的赤誠。
“梁園雖好,非久戀之鄉。”漂泊18年,黃大年一直在等待,等待一個機遇,等待一次召喚。
2009年4月,時任吉林大學地球探測科學與技術學院院長的劉財,把國家“千人計劃”有關材料試探性地發送給遠在英倫的黃大年。
聽到母校的召喚,海外赤子的一顆心,被徹底激活。黃大年第一時間就明確表示,考慮回國。
黃大年需要祖國,祖國也需要黃大年。
“多數人選擇落葉歸根,但是高端科技人才,在果實累累的時候回來,更能發揮價值。現在正是國家最需要我們的時候,我們這批人應該帶著經驗、技術、想法和追求回來。”在黃大年給劉財的一封郵件中,愛國之情一覽無遺。
劍橋的寧靜,康河的柔波,在黃大年心中難免有牽絆、有不舍。他的科研團隊也再三挽留。“夥計,你別走,留在這裏,我們會有更多成果。”國際航空物理學家喬納森·沃特森後來回憶說:“當黃教授離開英國返回中國的時候,我們特別悲傷,對他的為人以及事業上的成就都非常尊重,許多人想讓黃教授留下。”
他的妻子張豔在賣掉苦心經營的兩個診所後,蹲在一堆醫療器械裏失聲痛哭,她是學醫的,那是她一輩子的夢想。
可黃大年歸心似箭,再難動搖。
“康河留下了我的眷戀,而地質宮刻有我的夢想。”那時,國內頂尖科研單位的許多橄欖枝,都向黃大年拋來,但他毫不猶豫地選擇了母校,因為那是他夢想出發的地方。
2009年12月24日,平安夜,長春大雪,一架民航班機緩緩降落在長春龍嘉國際機場。18年的英倫生活,黃大年“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
6天後,黃大年與吉林大學正式簽下全職教授合同,擔任吉林大學地球探測科學與技術學院教授。他因此成為東北地區第一個國家“千人計劃”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