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有大我,山一樣的巍峨(3 / 3)

每每想起簽約的場景,黃大年都會感慨萬千,以至於7年後的同一天,他徹夜難眠,在朋友圈中這樣寫道:

“從海漂到海歸一晃18年,得益於國家強大後盾,在各國才子強強碰撞的群雄逐鹿中從未言敗,也幾乎從未敗過!有理由相信,回歸到具備雄厚實力的母校,隻要大家團結和堅持,一定能實現壯校情、強國夢。”

一人力量小,“千人”力量大

“我最驕傲的,就是入選了‘千人計劃’專家,因為有一群赤膽忠心的‘千人’和我一樣回歸祖國,一同前行。”

世界科技的競爭,往往沒有第二,隻有第一。地球深部探測技術,也是如此。

地球深部還隱藏著多少秘密?這是人類孜孜以求的夢想,也是一個國家的戰略需求。西方發達國家在20世紀70至90年代已經完成一輪深部探測,牢牢占據了地質科學領域的製高點,而我國在21世紀初才剛剛起步。國家戰略的推進,需要一批科技領軍人物,需要一批戰略科學家。

黃大年,就是“千人計劃”引進的一位不可多得的戰略科學家,他能深入專業探幽微,又能跳出專業覽全貌,有著深邃的戰略眼光、高超的科技宏觀決策能力和凝聚其他科學家的巨大人格魅力。

他的回國,能讓某國航母演習整個艦隊後退100海裏,就說明了一切。

2009年4月22日,第四十個“世界地球日”到來的時候,我國“深部探測技術與實驗研究專項”正式啟動,叩響了“地球之門”。

這是我國曆史上實施規模最大的地球深部探測計劃,是趕超世界科技先進水平的重大戰略計劃。該計劃設置九大項目49個課題,集中了國內118家機構、1600多位科學家和技術專家參與其中,被稱為中國地學界的“集結號”。

一聲號角響,萬千英才聚。

黃大年甫一回國,就被委以重任。作為第九分項“深部探測關鍵儀器裝備研製與實驗”的首席科學家,他以吉林大學為中心,組織全國優秀科研人員數百人,開啟了深地探測關鍵裝備攻關研究。

黃大年致力攻關的“航空重力梯度儀”,就像一個“透視眼”,給地球做CT,能洞穿地下每一個角落。這套係統十年磨一劍,在近年來探明的國外深海大型油田、盆地邊緣大型油氣田等成功實驗中,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成為“顛覆性”技術推動行業突破的典範。

但在這一產品和技術上,西方對中國實行最為嚴格的禁運和封鎖。“這是國家發展無法回避與繞開的話題,要發展就必須要有裝備,就必須突破發達國家的裝備與技術封鎖。”黃大年深知,要想叩開“地球之門”,必須靠中國人自己。

方向確定了,擼起袖子加油幹!

可項目剛剛開展的時候,國外養成的慣性思維、行事風格、處事理念,讓黃大年對工作中的一些事情經常不理解,很生氣,又無奈。

麵對種種不適應,急性子的黃大年不僅要倒“時差”,還要倒“識差”。好在有“千人”同行,他覺得並不孤單:“大跨度的經曆難免遭遇各種困難,拚搏中聊以自慰的追求其實也簡單:青春無悔、中年無怨、到老無憾。”

一人力量小,“千人”力量大。黃大年搞交叉,搞融合,在碰撞中尋求突破,在差異中做大增量。在黃大年的感召和努力下,王獻昌、馬芳武、崔軍紅等“千人”紛紛來到吉林大學,他們在不同學部、不同領域相互交叉、融合。如今,吉林大學的“千人計劃”專家已經有32人。

大學科、多學科交叉,是當代科技創新的必然趨勢,黃大年深諳此道,他繪就了一幅宏大的吉林大學交叉學部藍圖:在深地、深海、深空、信息、新材料等領域交叉融合,以大學科支撐大科學,以大科學帶動大學科。

2016年9月,一個非行政化的科研“特區”初步形成:吉林大學新興交叉學科學部正式成立,黃大年任首任學部長。

成立新興交叉學科學部,是黃大年回國後最高興的事。學校曾多次催他申報院士,他都風輕雲淡地說:“先把事情做好,名頭不重要。”

每一個學生都是一塊璞玉

每一個學生,黃大年都要精心雕琢。他說,自己最看重的身份是教師。

他是一位戰略科學家,同時也是目光高遠的教育家,他培養學生不僅是“授人以漁”,更是為了學科發展的未來、人才建設的未來、國家戰略的未來。

“中國正努力從科技大國向科技強國邁進,而這段並不平坦的進程需要幾代人去完成。如何培養更優秀的人才,讓文化與智慧長久地傳承下去,值得每個人思考。”黃大年這段話,體現的正是他致力於培養國家高精尖人才的緊迫感和使命感。

2009年秋,黃大年為新生做了一場生動的報告。周文月為能聽到這樣一場大科學家的報告感到幸運。更幸運的是,這位大科學家後來還成為她本科到博士期間的導師。黃大年的悉心指導讓她感動不已,“光是課題‘汶川震區地球物理及地殼運動特征研究’就不知改了多少遍,每一個細節,黃老師都不放過”。

2010年,吉林大學啟動“名師班主任計劃”,黃大年擔任第一屆“李四光實驗班”的班主任,還自費為班裏24名學生每人買了一台筆記本電腦,他說信息時代就要用現代化的信息搜索手段,追求先進的理念必須從細節開始。

“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首席科學家當起了本科班主任,很多人不理解。而對於黃大年來說,這是理所當然。在國外,越是名師越要給本科生上課,如果學生在本科階段接觸到一流的教授,會受益終身。在這件事上,黃大年有親身經曆。他在讀本科時,地球物理學家滕吉文院士的一次講座,讓他一下子打開了眼界,從那時起,他就下決心要“走出去看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