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的戰爭(2 / 2)

由於香港屬於中國戰區,蔣介石下令由第十三軍赴香港受降,新一軍、新六軍開入九龍,準備接受日軍投降。但夏愨8月30日在香港登陸後,重新升起了米字旗,並拒絕中國軍隊參加香港受降,中國隻能派代表旁觀受降簽字儀式。

9月1日,駐港英軍在中環皇後廣場舉行接管香港儀式。夏愨出任總督,詹遜出任副總督兼軍政委員會委員長,組成了臨時的軍政府。9月2日,日本在東京灣美國軍艦“密蘇裏號”上正式簽字投降。9月4日,英軍接收九龍。

當時社會紛紛亂亂,三山五嶽的地痞爛仔,又蠢蠢欲動,英軍力量不足,無法迅速有效地恢複政權,某些地方遂成管治真空。9月上旬,夏愨派人到沙頭角聯係港九大隊,希望雙方共同維持九龍新界的治安。東江縱隊派出由袁庚、黃作梅等人組成的小組,到九龍半島酒店英軍司令部與夏愨會談。

夏愨希望港九大隊在新界地區停留一段時間,維持治安。港九大隊慨然應允,同意留下必要的幹部,組織各地的民眾武裝,負起新界地區維持治安的責任。作為回報,英方同意東江縱隊在九龍設立辦事處,並在大埔的康樂書院開辦醫院,治療東江縱隊的傷病員。9月28日,港九獨立大隊奉命發表宣言,向港九同胞告別,一周內撤出港九地區。大部人員後來隨東江縱隊北撤,一部分留在香港堅持地下鬥爭,還有一部分人員複員。

中國的第十三軍於9月中旬接收廣九鐵路沿線,解除當地日軍武裝,但他們卻無法越過深圳河分界線。曾經發生過這樣的事情:有日軍俘虜和漢奸逃入英界,中國軍隊前往追捕,但被英方軍警攔阻,雙方爆發衝突,中方士兵高呼“收回港九”,並鳴槍示威。這類摩擦事件,時有發生。可見中國官兵憋了一肚子的氣。

為了照顧中方麵子,英方同意國民政府把香港作為運兵北上的中轉站,並從日軍手中接受裝備。從1945年10月至1946年6月,共有十幾萬國民黨軍隊經香港從海路北運,包括第十三軍、新一軍、第八軍、第五十四軍、第九十三軍以及駐日占領軍第六十七師。

1946年4月30日,港督楊慕琦重返香港,複任總督,正式成立香港政府。日本人修建的忠靈塔被炸毀了。所有被改為日本名字的地方,一律恢複原有名字。香港之戰的日本指揮官酒井隆被南京軍事法庭判處死刑,1946年9月13日執行槍決。香港占領地總督磯穀廉介被南京軍事法庭判處無期徒刑,後提早獲釋,1967年死於日本。日軍支那派遣軍司令官、1944年12月接替磯穀廉介擔任香港占領地總督的田中久一,被廣州行轅軍事法庭判處死刑,1947年3月在廣州執行槍決。香港戰爭法庭亦對一批乙、丙級戰爭罪犯進行了審判,依據《大英律法》,22人被判死刑,在赤柱監獄處以絞刑;14人因證據不足獲釋;其餘被判處六個月至終身監禁。

戰後,為了紀念香港保衛戰中死難的官兵,港英政府修建了赤柱軍人墳場和西灣國殤墳場。在赤柱軍人墳場,安葬了691名在香港保衛戰中陣亡的官兵遺骸。西灣國殤墳場則安葬了1578名戰死沙場的軍人和少數平民,其中有59名海軍,1406名陸軍,67名空軍,18名商船隊人員,20名香港本地義勇軍和8名平民。他們來自英國、加拿大、印度、澳大利亞、新西蘭、緬甸、荷蘭以及香港和其他地方。

如今,他們都長眠在同一片藍天之下。

在港英管治時期,港九大隊對香港抗戰的貢獻,長期被埋沒,沒有得到公正的評價和褒揚。直到香港回歸之後,1998年12月28日,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在大會堂隆重舉行原東江縱隊港九獨立大隊陣亡戰士名冊儀式,特別行政區長官董建華親自將115名烈士名冊安放在烈士紀念龕內。特區政府立法確認了港九獨立大隊的曆史地位,並依據太平洋戰爭撫恤條例,對烈士家屬、曾經負傷和被俘、被虐待的隊員給予撫恤,在港有永久居住權的隊員及家屬享受公務員的醫療待遇。

燃燒著血與火的曆史一頁,就這樣翻過去了。

然而,曆史遺留了太多未能解決的問題,包括軍票問題、慰安婦問題、擄日勞工問題,給香港人留下的深創劇痛,至今沒有能夠完全撫平。

在三年零八個月艱苦歲月裏,香港市民與全國所有淪陷區的人民一樣,承受了這場曠世浩劫帶來的深重苦難,也為保存中華國脈民魂,為文化道統的傳承不絕,為世界反法西斯的悲壯事業,做出了英勇的抗爭與犧牲。他們終於迎來了勝利。

盡管戰後的香港,一片凋敝,像個巨大的廢墟,亂七八糟,醜陋不堪,整個社會似乎停頓了,不複有生機。但即使在最破敗的景象裏,依然透露著人們不滅的希望:隻要假以時日,香港人一定把這顆珍珠上的塵垢擦幹淨,讓她現出璀璨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