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理解的是,駕駛一項重複、枯燥且風險高的事情,尤其是長時間的駕駛更是會令司機的情緒一直處於緊張、壓抑狀態,所以一旦遇到應激情況,情緒難免爆發。然而即便如此,也需要並應該做到“感覺怨怒而不動怒”,因為這是對於生命的愛護,這要求開車族必須做到不帶憤怒上路。
其實,影響開車人心情的多半不是因為車或路本身,而是心態。車主要以平和心態上路,不要將不開心的情緒帶到開車中。開車最重要的學會自我心理調節。在狹窄的路口,大家不如都謙讓些許,互相理解就能減少很多麻煩;遇到堵車或不文明的車主,要學會克製情緒,等待幾秒,對方的車就會過去,糟糕的路況也會過去,憤怒情緒也就消散了。當長時間的駕駛令你感到心煩意亂時,不妨聽聽舒緩的音樂,嚼一粒口香糖,或是將車開到加油站休息一下,這些都能舒緩你的情緒。
總而言之,開車族必須要懂得自控,心情激動時切不要開車。如果連續兩周有嚴重的情緒失控、失眠、食欲不振等症狀,應引起足夠重視,及時到醫院治療。
“強人”心理的自我調節
徐先生在當地非常出名的企業家,屬於比較典型的“強人”。他在事業上非常要強,在家裏也是一樣,覺得誰都應該聽他的,不容家人有絲毫違逆。這導致他與兒子關係並不是很好,徐先生認為兒子不聽話,而兒子則認為父親太霸道,常將一些想法強加給自己。徐先生的做派甚至連妻子都看不慣,而且他對妻子也是一樣,他要求妻子在家照顧孩子,給她足夠多的錢,但不允許她幹涉他的事。這讓他的妻子感覺很累,感覺與徐先生這樣的人在一起,一點生活情趣都沒有。一家人很苦惱。
像徐先生這樣的人不在少數,他們在外所表現出來的“強”與成功,很多人都看得到。比如說在單位上是領導,地位高、有威嚴;在經濟上是富戶,買車買房買商鋪。但別人看不到的是,他們其實一直在壓製自身那些“弱”的東西,根本不讓這些“弱”的東西表現出來。
其實,像徐先生這一類最容易崩潰。為什麼呢?因為“好強”的個性使他們的“弱”得不到表達,可是如果一個人不懂得適當的示弱,那麼他的彈性、寬容度顯然就不夠了。這就好比你把一個彈簧不斷地拉緊再拉緊,不給它放鬆的機會,那麼到了最後這個彈簧就會失去彈性一樣,當他們的“強”到了極限時,就很容易走向崩潰。
另一方麵,可以說徐先生這樣的人完全沒有搞清楚自己的角色。在事業上表現出自己強的一麵,這無可厚非,因為那裏存在著一種競爭、弱肉強食的關係;然而回到家中,仍然擺出一副高高在上的樣子,這就是把工作角色和家庭角色混淆了,這種行為明顯已經“越界”了。
隻有張沒有弛,這顯然不是人生之道。這世上絕大多數人都不是聖人或偉人,如果一個平凡人非要拿聖人、偉人的標準來要求自己,非要在處處都表現出一副聖人、偉人的樣子,那麼肯定是要壓抑很多東西的,這些東西得不到合理的宣泄,終究是心理健康的隱患。
“強人們”不懂得示弱、不知道放鬆,久而久之,極易產生兩種極端情況:
一是家裏家外都發脾氣,這種人心理成熟度不高,情緒易波動,缺乏足夠的理智;
二是在外人麵前彬彬有禮、舉止得體,甚至風度翩翩,一回到家中就完全變了一個人,脾氣暴躁、隨意發火,而如果家庭成員也不自覺地用負麵情緒回應他,那麼這個家就會變成硝煙彌漫的戰場。
所以說,對待情緒這個東西,不能老壓著,老壓著易崩潰;老發泄,也不對。應該是該壓著的時候就壓著點,該發泄的時候就發泄點兒,兩者都別走極端。
我們應該把工作和娛樂協調好,奮鬥和休閑協調好,事業和情感協調好。要遠離強人“強迫症”,過豐富而輕鬆的生活。像徐先生這類人,自我心理調整的最根本原則就是要把工作和生活區分開,別讓家庭和事業混在一起。工作、事業上有了壓力,感覺自己快要承受不住了,那麼回家以後就適當傾訴一下,在家人的理解、支持與安慰下,壓力肯定能夠得到有效緩解。需要注意的是,這個時候要擺正自己的態度,我們是向家人求助,而非遷怒。一般而言,越是成功的人越放不下身段,家裏家外都是如此,嚴格地說這並不正常,這會嚴重影響家庭關係。
“強人”們若想處理好工作與生活、事業與情感的關係,就要學會示弱,在家裏要懂得示弱,在工作中同樣如此。理論上來說,每當你有一次過強的表現以後,都應該再找一次弱的表現機會。其意義在於,讓別人知道我們並不是無所不能、無堅不摧,讓別人意識到我們也是凡夫俗子,那麼別人就會對我們更加寬容,也就會給我們留下更多的回旋餘地和後退空間。
孤獨症的自我調節
邁克爾·傑克遜走了,眾所周知,這位世界級偶像的人生並不快樂,他不止一次說過:“我是人世間最孤獨的人”。
他說:“我根本沒有童年。沒有聖誕節,沒有生日。那不是一個正常的童年,沒有童年應有的快樂!”
他5歲那年,父親將他和4個哥哥組成“傑克遜五兄弟”樂團。他的童年,“從早到晚不停地排練、排練,沒完沒了”;在人們盡情娛樂的周末,他四處奔波,直到星期一的淩晨四五點,才可以回家睡覺。
童年的傑克遜,努力想得到父親的認可,他“8歲成名,10歲出唱片,12歲成為美國曆史上最年輕的冠軍歌曲歌手”,但卻仍得不到父親的讚許,仍是時常遭到打罵。
心理學說:12歲前的孩子,價值觀、判斷能力尚未建立,或正在完善中,父母的話就是權威。當他們不能達到父母過高的期望而被否定、責怪時,他們即便再有委屈,但內心深處仍然堅信父母是正確的。傑克遜長大後的“強迫行為、自卑心理”等,當和父親的否定評價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