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與市》的先鋒性當然並不僅僅體現在其文體和形式領域,盡管在這個領域劉已經把80年代以來的中國先鋒敘事推進到了一個登峰造極的境界。我覺得,如果僅此而已,劉JrK還不足以與80年代的先鋒派區別開來,《城與市》與其他先鋒文本比也不過是五十步與一百步的關係而已。某種意義上,如果《城與市》的先鋒價值不能延伸到意義領域,那麼我們就仍然有理由對其先鋒性表示懷疑。所幸的是,劉烙以他的深度精神探索消解了我們的疑慮,我們看到,作家在建構新型小說的同時,還在努力建構著小說與人的關係、小說與世界的關係以及人與世界的關係。在這部小說裏所有的“形式”都是思想和精神的折射,所有的“技巧”都有著人性的或靈魂的內涵,它的“重量”非一般小說可比。正因為如此,我不願意從“主義”的角度來談論這部小說,雖然《城與市》在“解構”、“拚貼”、“平麵化”等等方麵都能找到與“後現代主義”理論的契合之處,但是僅僅把它歸結為“後現代主義”又顯然是簡單化了的。在我看來,無論是現代主義,還是後現代主義,它們都與小說本身存在顯而易見的距離,對這些理論標簽的濫用,不但不能揭示小說的真實價值,相反,它可能恰恰會遮蔽小說的價值。
當然,我們在這裏強調《城與市》的意義價值,並不是要給《城與市》以“主題定位”或“主題分析”。因為我們知道,“主題性寫作”恰恰就是劉惜所致力顛覆、懷疑和否定的。通常說來,“主題”是外在化的,它幾乎先文本而生,又遊離在文本之外,它幾乎與精神或思想無關。而“意義”則是完全相反的一個範疇,它對應於人的內心和文本的內部,它不是外在化的,它是純粹的思想與精神的內化。明確了這樣的區分,我們對於《城與市》意義景觀的分析就不會構成對藝術價值的輕視或傷害。在我看來,《城與市》的意義“重量”首先來自其巨大的寓言性。這是一部充滿了寓言和隱喻意味的小說,紛繁複雜的寓言意象把小說帶人了一個奇特的意義世界。在小說中“城與市”是一個整體性的大寓言,它是人類生存世界的巨型象征。“城與市”是人類夢想、欲望的集結地,但卻是人類精神的墓地,它是一個精神與靈魂的“圍城”,隱喻著人類無法克服的生存困境與生存悖論。而小說賦予城市的名字“O”更是一個巨大的隱喻。O是一個封閉的格局,它既似人類精神的囚室,又象征著人類的某種不可抵擋的宿命與輪回。在小說中,我們看到所有的人物其實都被它淹沒、吞噬了,0是一張罪惡的大嘴,它吞沒一切,但人類卻幾乎沒有與之對抗的力量。作家在這裏表達的正是對於文明和人類前途的憂慮。另一方麵,如上文說過的,小說中的人物全都是符號化的人物,他們身上的隱喻、寓言特征同樣十分明顯。正如小說中所說的,“他們是城市裏單個的符號,我把這些符號編碼,組成一個係統,一個城與市的結構,一個城與市的意象,一個城與市的多種可能性,一個城與市的神秘謎語”。拿文、祥、冬三個人來說,按照作家的構想:“祥,沉思,文,憂鬱,冬,世俗。”但實際上,他們並不是具體的“個人”,他們是城市的“細胞”與“意象”,是“性格的幻象”,他們寓言的其實正是當今人類的生存狀況與精神狀態,他們是所有的人類的象征。
《城與市》的先鋒性當然並不僅僅體現在其文體和形式領域,盡管在這個領域劉已經把80年代以來的中國先鋒敘事推進到了一個登峰造極的境界。我覺得,如果僅此而已,劉JrK還不足以與80年代的先鋒派區別開來,《城與市》與其他先鋒文本比也不過是五十步與一百步的關係而已。某種意義上,如果《城與市》的先鋒價值不能延伸到意義領域,那麼我們就仍然有理由對其先鋒性表示懷疑。所幸的是,劉烙以他的深度精神探索消解了我們的疑慮,我們看到,作家在建構新型小說的同時,還在努力建構著小說與人的關係、小說與世界的關係以及人與世界的關係。在這部小說裏所有的“形式”都是思想和精神的折射,所有的“技巧”都有著人性的或靈魂的內涵,它的“重量”非一般小說可比。正因為如此,我不願意從“主義”的角度來談論這部小說,雖然《城與市》在“解構”、“拚貼”、“平麵化”等等方麵都能找到與“後現代主義”理論的契合之處,但是僅僅把它歸結為“後現代主義”又顯然是簡單化了的。在我看來,無論是現代主義,還是後現代主義,它們都與小說本身存在顯而易見的距離,對這些理論標簽的濫用,不但不能揭示小說的真實價值,相反,它可能恰恰會遮蔽小說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