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老的傳說裏,孟薑女的性格其實也是先驗的、預設的,對愛情的忠貞與執著以及堅忍不拔、九死不悔的毅力是其性格的核心。這種性格體現在“千裏送寒衣”和“哭倒長城”這兩個中心情節裏,它與其說是一種現實性的性格,不如說是一種理想化的、超現實的寄托,是中國民間關於愛情力量以及個體力量的一種想象,這某種程度上決定了孟薑女形象的臉譜化與符號化。《碧奴》的難度就在於如何把這種非現實的、理想化的、假定性的性格,改寫成一種真實的、現實性的性格。為此,蘇童巧妙地施展了他在人物刻畫方麵的絕活,他不從碧奴的整體形象人手,而是把她分解成一個個細節、一個個動作、一個個意象,力求全方位地展示碧奴之成為碧奴的“過程”。小說始終把藝術的聚焦點瞄準主人公的兩個核心動作:“哭”與“走”,以及圍繞這兩個動作而來的各種人生情境。這種單純而簡單的麵對世界的方式既是原始自然思維的體現,又是“舉世皆濁我獨清”的“純潔”人格的象征,既為碧奴創造了一個獨立於孟薑女符號體係之外的真實“世界”,又為碧奴真實而有生機的性格的“複活”搭建了舞台。
從“哭”的角度來說,碧奴無疑是一個“哭神”,“哭倒長城”是其眼淚力量的終極證明。但在蘇童筆下,這個“哭神”不是先驗的,而是被生活逐步“發現”和“塑造”出來的。從“哭的禁忌”到“哭的解放”的過程,也正是碧奴性格的成長過程。碧奴原先隻能用頭發流淚、哭泣,但在丈夫豈梁失蹤的當天,手掌和腳趾也學會了哭泣,“手過之處,桑樹葉上滾落下許多晶瑩的水珠來”、“通往蠶室的小路在太陽底下水花四濺”,可以說,是思念、愛、感傷、擔心、牽掛、悲憤激發了她被壓抑的哭泣本能。而一旦她踏上“千裏送寒衣”的征途,“路上的風景”又不斷地賦予了其哭泣新的內涵:鹿人對豈梁冬袍的瓜分,激發了她乳房和眼睛的哭泣潛能,那是從希望墜人絕望的呼號,當她被強作芹素之妻而步人送葬的行列,當她遭遇無端的侮辱與欺淩時,淚水變成了淚箭,那是無聲的抗議與反抗,被誣為刺客少器的同謀示眾,她的冤屈、憤怒的淚從“腳底奔湧而出”,成為喚醒良知與靈魂的巨大力量,長城腳下、斷腸岩邊,麵對豈梁屍骨無存的絕望現實,悲坳的哭泣終成銳利的武器,不僅感天動地,而且崩毀了長城。在小說中,蘇童濃墨重彩地刻畫了碧奴的九種哭泣方式,對碧奴來說,哭泣既是自然的人性與情感的發泄,又是對於絕望命運和黑暗世界的本能反應,既是對自我的保護、解放與拯救,又是對現實的反抗與控訴。在那樣一個時代,那樣一種命運中,哭泣也許是她唯一的生存方式與反應方式,是她不至於崩潰的唯一撫慰劑,哭泣維係著她的尊嚴,也是她刺向世界的武器。她是一個弱者,一個孤獨者,一個失語者,小說中多次隱喻性地描寫了她發不出聲的場景,但“眼淚”是她的語言,是“眼淚”使她擺脫了失語的境地,獲得了與強大的世界對話的能力,也是眼淚使她最終成了與她生活的“世界”並峙而立的“主體”。
在古老的傳說裏,孟薑女的性格其實也是先驗的、預設的,對愛情的忠貞與執著以及堅忍不拔、九死不悔的毅力是其性格的核心。這種性格體現在“千裏送寒衣”和“哭倒長城”這兩個中心情節裏,它與其說是一種現實性的性格,不如說是一種理想化的、超現實的寄托,是中國民間關於愛情力量以及個體力量的一種想象,這某種程度上決定了孟薑女形象的臉譜化與符號化。《碧奴》的難度就在於如何把這種非現實的、理想化的、假定性的性格,改寫成一種真實的、現實性的性格。為此,蘇童巧妙地施展了他在人物刻畫方麵的絕活,他不從碧奴的整體形象人手,而是把她分解成一個個細節、一個個動作、一個個意象,力求全方位地展示碧奴之成為碧奴的“過程”。小說始終把藝術的聚焦點瞄準主人公的兩個核心動作:“哭”與“走”,以及圍繞這兩個動作而來的各種人生情境。這種單純而簡單的麵對世界的方式既是原始自然思維的體現,又是“舉世皆濁我獨清”的“純潔”人格的象征,既為碧奴創造了一個獨立於孟薑女符號體係之外的真實“世界”,又為碧奴真實而有生機的性格的“複活”搭建了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