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中國社會形態的變化趨勢(3 / 3)

對於全世界向往平等和公正的人們來說,社會主義始終是一種比資本主義更好的選擇。正如有學者所指出的,斷定工業文明的曆史代價是人和社會發展所必需經曆的一種磨難,並不意味著人類在漫長的工業文明社會中隻能消極地忍受著這種磨難,被動、消極地等待著解脫。馬克思一方麵把工業文明的曆史代價,視為“既不能跳過也不能用法令取消的自然的發展階段”;另一方麵,他又從世界曆史的高度不斷地探索使人類“縮短和減輕”這種磨難的具體途徑。而減少這種“曆史代價”的最根本的途徑就是走社會主義發展道路。因此,在當前世界社會主義運動仍然處於低潮的曆史條件下,我們不能主動回避關於中國模式與社會主義未來的話題。應該看到,隻有上升到這一高度,我們才能更充分地體會探索和完善中國模式對於人類進步事業的重大意義。也隻有上升到這一高度,我們才能更全麵地檢視完善和發展中國模式所需要麵對的一係列重大問題,就此而言,世界社會主義的視角也為我們今天揭示自己的問題提供了一個分析框架。探索和完善中國模式的過程,也是一次高揚社會主義的理想性和價值性的旅行。社會主義不僅具有導向性的功能,而且賦予我們以超越資本的精神力量和勇氣。正如有學者所認為的,曆史經驗告訴我們,建設社會主義最重要的不是有沒有詳盡的藍圖,而是有沒有認清社會主義方向的視野?有沒有不相信曆史已經終結的睿智?有沒有不折不撓地邁向社會主義未來的勇氣?有沒有不斷探索實現社會主義理想新途徑的膽略?

中國不僅沒有任何理由放棄社會主義,而且理應在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上給包括全中國人民在內的世界人民以新的希望。對於具有世界曆史眼光的鄧小平來說,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意義,從來就不僅僅局限於中國自身。他指出:“現在我們幹的是中國幾千年來從未幹過的事。這場改革不僅影響中國,而且會影響世界。”“我們的改革不僅在中國,而且在世界範圍內也是一種試驗,我們相信會成功。如果成功了,可以對世界上的社會主義事業和不發達國家的發展提供某些經驗。”在新的曆史起點上,中國共產黨人高揚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旗幟,向全世界人民昭告自己的理論創新成果,所顯示的是一份自信,是一份社會主義的自信;所展示的是一個啟示,一個關於人類未來選擇的啟示。正如有學者指出的:“中國如果成功,那一定是走了自己的路,在這條路當中一定有與自己的價值體係相當的製度安排。不是說中國有本事,而是因為中國規模太大了,要實現現代化,要適應這個規模,就一定要拿出與西方不同的解決問題的辦法來。中國的崛起意味著會有一套不同於西方的現代化製度出來。從這個角度來講,一個東方的巨型國家如果成功地實現了現代化,那就是走了一條不同於西方的道路。”

中國道路的探索和完善肩負著億萬中國人民的期待,承載著中國社會主義的未來。2013年1月5日,在新進中央委員會的委員、候補委員學習貫徹中共十八大精神研討班開班式上,習近平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社會主義而不是其他什麼主義,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不能丟,丟了就不是社會主義。一個國家實行什麼樣的主義,關鍵要看這個主義能否解決這個國家麵臨的曆史性課題。”2013年3月17日,在十二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上的講話中,習近平用了“來之不易”四個字感性地表達了對中國道路的尊重和敬畏。這與其說是對中國道路探索之艱辛曆史的由衷感慨,倒不如說是對中國道路之未來方向的鄭重表態,其實是向國內外再次釋放出堅定不移走社會主義道路的政治信號。中華民族是一個具有非凡創造力的民族,我們這個民族既然創造了偉大的中華文明,也能夠繼續拓展和走好適合中國國情的發展道路。我們堅信,在以習近平同誌為總書記的黨中央的領導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一定會賦予人類一個無比美好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