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30號,周四。
中午。
探班結束後,進入短暫的休閑狀態的薑黎,在吃過午飯後又喝了整整一瓶的快樂水,這才躺在她之前買來的電競椅上,滿足萬分的打著飽嗝。
追夢APP是薑黎目前最滿意的一個項目,不僅完美解決了所有員工到處接小廣告的問題,而且長期處於虧損狀態,似乎也看不到任何盈利的前景。
唯一的遺憾就是,這個APP隻有一個,她沒辦法把這個項目做大做強。這也不像是那種實體店,可以搞成連鎖經營模式。
薑黎一拍腦門。
“……我可以搞個實體店出來嘛,就像是無畏劇場那樣。”
“然後,看情況開連鎖……”
“不對不對,我們是做影視投資的。突然說要來開什麼實體店,沒必要啊。”
薑黎立刻否決了這個想法。
雖說隨著互聯網的不斷發展,很多實體店的功能都被眾多的電商平台替代,甚至還推出了一些平易近人的“自助服務”。
導致了很多實體店大受打擊,關門大吉,變成了不折不扣的夕陽產業。
但那些沉浸式劇場、劇本殺等等,一係列隨著時代變化,孕育而生的實體店,卻依舊還是能夠掙上錢的。
所以,不能像拍電影一樣。
腦子一熱就搞出一個實體店,這事兒還得再考量考量,關鍵是她這會兒也沒什麼理由,開實體店啊。
薑黎陷入短暫的思考與糾結。
就算她要開實體店,那開什麼類型的店,也是個問題啊……
開個飯店?
雖說現在大家都靠點外賣,但網絡上不乏各種各樣的“探店”播主,你這搞不好品質拉開其他店一大截,火了可咋整。
所以說。
這個問題,還是得從長計議。
不過,在解決這個問題之前。薑黎打算先把自己準備好的“夢想基金”,給貫徹落實下。
畢竟她以後,要做一個“圓夢”老板不是。
不過她總不能像王多魚那樣,堂而皇之的問大家“誰還有夢想”吧。
這不現實。
所以,這理由方麵一定要合情合理,不能顯得太過刻意。
薑黎再次陷入沉思……
*
*
7月4號,禮拜一。
宣發部。
“千千,上次你給無畏劇場那邊寫的宣傳文稿,效果特別好。我看官博下頭,有不少網友,都在期待無畏劇場的《知秋》呢。”
宣發部門的小劉,一邊刷著微博,一邊跟老員工蕭千千報喜。
“看來,這個月你的獎金又穩了。”
蕭千千點點頭:“這個我知道,無畏劇場的齊總,已經跟我說過這件事兒了。”
雖然無畏劇場還在重新裝修,但《夏蟬》和《知秋》,作為早就已經排演好的話劇,自然是要宣傳一番的。
但齊團長那邊,在宣傳方麵著實拉垮。畢竟都是一些隻會埋頭苦幹的人,給自己作品鑲鑽的技術上,難免有些不足。
所以,作為母公司的憶夢娛樂。
隻能首當其衝的,拉出自家的宣發部,給這兩部話劇,做了不少精美的海報與文案,發布到網上。
結果,就有不少熱愛話劇的網友,圍繞著無畏劇場又重新開放的話題,展開了激烈的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