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史實基礎上的英雄演義(2 / 2)

至元末明初,一個名叫羅貫中的人來至杭州。他外號“湖海散人”,寄寓著漫遊江湖、浪跡天涯的意味。他來到杭州後,找至誌同道合的朋友,而且他對民間文學又極其喜愛,所以不願離開遠去。

1360年左右,羅貫中來至張士誠那裏做客。但是,張士誠並不重視知識分子,也不聽取他們的意見。至1363年,劉亮、魯淵等人紛紛離去,不久,羅貫中也離開了張士誠,再次北上。

至1366年,已是50多歲的羅貫中回至杭州,根據西晉史學家陳壽的《三國誌》,以及南朝宋史學家裴鬆之的《三國誌注》,又參照了大量的有關三國人物故事的民間傳說和民間藝人創作的話本、戲曲,並結合自己豐富的生活鬥爭經驗,融會貫通,開始創作《三國誌通俗演義》。

至1370年,羅貫中已寫了12卷,之後卷數的寫作,是1371年以後的事了。在羅貫中寫作《三國誌通俗演義》期間,施耐庵從蘇州遷移到興化,並在1370年逝世。為了紀念他的師友施耐庵,羅貫中在完成《三國誌通俗演義》之後,決定加工、增補施耐庵的《水滸傳》。

在加工、增補《水滸傳》的同時,羅貫中繼續創作曆史演義係列作品。羅貫中在創作完了這些作品以後,已是60多歲的老人了。

《三國誌通俗演義》完成之後,羅貫中為了出版這些作品,於1380年左右從杭州來至福建,因為當時福建的建陽是出版業的中心之一。但是,羅貫中的這一目的未能實現。大約在1385年至1388年間,羅貫中在宋代民族英雄文天祥的故裏廬陵逝世。

羅貫中是一個有理想抱負並有一定政治軍事鬥爭經驗的人物,其才學、見識、思想當高於當時一般的封建文人。昀為關鍵一點是其所處的時代背景,在元末明初、異族統治與社會動亂的背景下,民族統一的思想十分強烈,這也是其改寫、創作《三國演義》的思想基礎。

羅貫中的鴻篇巨製《三國演義》,描述了從184年的黃巾起義,至280年統一中國的將近一個世紀中,魏、蜀、吳三國間的政治和軍事鬥爭曆史。

赤壁戰後,曹操進兵關中,打敗韓遂、馬超,占有涼州。215年,又進兵漢中,張魯投降,次年,曹操稱“魏王”。220年,曹操死,其子曹丕廢漢獻帝,自稱皇帝,改國號為“魏”,都洛陽。

劉備借赤壁之戰的勝利,占有荊州南部武陵、長沙、桂陽和零陵4郡,並從孫權手中借得南郡部分地區。

214年劉備西攻益州取勝,自領益州牧。219年,劉備大將黃忠破斬曹軍降領夏侯淵,奪取漢中,劉備自稱“漢中王”。221年,劉備在成都稱帝,國號漢,史稱“蜀漢”。

孫權在赤壁戰後重點向南發展。210年,派步兵騭向嶺南進軍,占據交州。次年,孫權將都城從京口遷到秣陵,並建石頭城,改名建業。222年,孫權稱“吳王”, 229年正式稱帝,國號吳,都建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