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通過這段文字把人們心中的關公形象推至頂峰,完全確立了他一代忠臣的凜然形象。在“赤壁之戰”前,作者連續用了幾處神態描寫來表現孫權的優柔寡斷性格,大意是:
張昭說:“曹操擁百萬之眾,借天子之名,以征四方,拒之不順。且主公大勢可以拒操者,長江也。今操既得荊州,長江之險,已與我共之矣,勢不可敵。以愚之計,不如納降,為萬安之策。”
眾謀士皆說:“子布之言,正合天意。”
孫權沉吟不語。
張昭又說:“主公不必多疑。如降操,則東吳民安,江南六郡可保矣。”
孫權低頭不語。
……
且說孫權退入內宅,寢食不安,猶豫不決。吳國太見權如此,問道:“何事在心,寢食俱廢?”
孫權說:“今曹操屯兵於江漢,有下江南之意。問諸文武,或欲降者,或欲戰者。欲待戰來,恐寡不敵眾;欲待降來,又恐曹操不容,因此猶豫不決。”
這段文字通過外貌、語言、神態等方麵的描寫,共同塑造了孫權的優柔寡斷的人物形象。
《三國演義》還通過對比來突出人物形象。綜觀《三國演義》,作者特意布置了諸多對比情節,用來烘托英雄人物偉岸神情。比如同樣是抓鬮,就有兩處描寫,第一處是第二十二回中劉岱、王忠兩將抓鬮,故事梗概是:
忽曹操差人催劉岱、王忠進戰。兩人在寨中商議。劉岱說:“丞相催促攻城,你可先去。”王忠說:“丞相先差你。”劉岱說:“我是主將,如何先去?”王忠說:“我和你同引兵去。”劉岱說過:“我與你拈鬮,拈著的便去。”王忠拈著“先”字,隻得分一半軍馬,來攻徐州。這段反映的是兩人怯戰,互相推卸責任的情景。第二處是第七十一回黃忠、趙雲兩將抓鬮:黃忠說:“看我先去,如何?”
趙雲說:“等我先去。”
黃忠說:“我是主將,你是副將,如何先爭?”
趙雲說:“我與你都一般為主公出力,何必計較?我兩人拈鬮,拈著的先去。”
黃忠依允。當時黃忠拈著先去。
趙雲說:“既將軍先去,某當相助。可約定時刻。如若將軍依時而還,某按兵不動;若將軍過時而不還,某即引軍來接應。”黃忠曰:“公言是也。”這段突出的是兩人爭為先鋒。讀者相互對比兩段文字,就可以發現褒貶。前者給人的是消極和沮喪;後者給人的是昂揚鬥誌和蜀漢集團的自信滿滿。同樣的抓鬮,作者塑造的人物形象已然很鮮明了。
《三國演義》中,對比方式是一種主要的塑造手段。有時候在人物言語中給予對比;有時是在激烈的戰爭、矛盾中進行對比;有時是一個畫麵中的兩個人物行為的對照。
言語的對比在《三國演義》裏多次都有記錄。比如,郭嘉在分析袁、曹雙方實力時,就有相當精彩的對比言語:郭嘉說:“劉、項之不敵,公所知也。高祖惟智勝,項羽雖強,終為所擒。今紹有十敗,公有十勝,紹兵雖盛,不足懼也:紹繁禮多儀,公體任自然,此道勝也;紹以逆動,公以順率,此義勝也;桓、靈以來,政失於寬,紹以寬濟,公以猛糾,此智勝也;紹外寬內忌,所任多親戚,公外簡內明,用人唯才,此度勝也。”
《三國演義》通過這段文字把人們心中的關公形象推至頂峰,完全確立了他一代忠臣的凜然形象。在“赤壁之戰”前,作者連續用了幾處神態描寫來表現孫權的優柔寡斷性格,大意是:
張昭說:“曹操擁百萬之眾,借天子之名,以征四方,拒之不順。且主公大勢可以拒操者,長江也。今操既得荊州,長江之險,已與我共之矣,勢不可敵。以愚之計,不如納降,為萬安之策。”
眾謀士皆說:“子布之言,正合天意。”
孫權沉吟不語。
張昭又說:“主公不必多疑。如降操,則東吳民安,江南六郡可保矣。”
孫權低頭不語。
……
且說孫權退入內宅,寢食不安,猶豫不決。吳國太見權如此,問道:“何事在心,寢食俱廢?”
孫權說:“今曹操屯兵於江漢,有下江南之意。問諸文武,或欲降者,或欲戰者。欲待戰來,恐寡不敵眾;欲待降來,又恐曹操不容,因此猶豫不決。”
這段文字通過外貌、語言、神態等方麵的描寫,共同塑造了孫權的優柔寡斷的人物形象。
《三國演義》還通過對比來突出人物形象。綜觀《三國演義》,作者特意布置了諸多對比情節,用來烘托英雄人物偉岸神情。比如同樣是抓鬮,就有兩處描寫,第一處是第二十二回中劉岱、王忠兩將抓鬮,故事梗概是:
忽曹操差人催劉岱、王忠進戰。兩人在寨中商議。劉岱說:“丞相催促攻城,你可先去。”王忠說:“丞相先差你。”劉岱說:“我是主將,如何先去?”王忠說:“我和你同引兵去。”劉岱說過:“我與你拈鬮,拈著的便去。”王忠拈著“先”字,隻得分一半軍馬,來攻徐州。這段反映的是兩人怯戰,互相推卸責任的情景。第二處是第七十一回黃忠、趙雲兩將抓鬮:黃忠說:“看我先去,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