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彎弓比作秋月,非常形象生動,同時說明呂布力量之大。將飛出去的箭比作流星,形容弓箭飛行之快,實際上是在渲染呂布箭法的精準。如此一來,一幅英雄百步穿楊的畫麵便浮現在眼前,使人們了解到呂布的箭法是多麼的精準。
這兩個比喻把呂布的武藝完美地展現在讀者麵前。第七十一回寫趙雲救黃忠:“那槍渾身上下,若舞梨花。遍體紛紛,如飄瑞雪。”
用了“梨花”、“瑞雪”這兩個喻體,表麵上在描繪打鬥場景,實際上寫趙雲在如此眾多軍士的重重包圍之中竟能把長槍運用得“若舞梨花”,就是為了突出他的英武之姿與非凡武藝。
《三國演義》的場景描寫包括對自然景物的描寫和對戰爭場景的描寫兩部分。在描寫這兩類場景的過程中運用了大量比喻,給文章增色不少。
描繪自然景物。《三國演義》的寫景有一個明顯的特點,那就是用比喻寫景。用比喻寫景,往往能給讀者一種畫麵立體感,讓人回味無窮。第三十七回寫劉備去隆中請諸葛亮出山,路上看到的風景是:
忽然朔風凜凜,瑞雪霏霏;山如玉簇,林似銀妝。
這個比喻抓住了白雪潔白晶瑩、一塵不染的特點。
第四十八回寫曹操長江宴飲,看見“長江一帶,如橫素練”。夜晚的長江在明月的照耀下顯得格外平靜,“如橫素練”,將長江比喻為一卷白色絲綢,非常形象。但是江水並不總是安靜的,第四十九回寫道:“看看月上,照耀江水,如萬道金蛇,翻波戲浪。”
同樣是月光下江水,此時卻如“萬道金蛇”,不僅符合客觀實際,實際也為曹軍後來遭遇火攻埋下了伏筆。
對戰爭場景的描繪是《三國演義》的重頭戲,比喻的運用使得戰爭更加驚心動魄、引人入勝,有了比喻,一幅幅戰爭圖畫也就顯得栩栩如生。
作者在小說中多次描寫到戰場上的器具。文中經常寫到流矢,比如第五回寫孫堅“揮軍直殺至關前,關上矢石如雨”;第十一回寫“梆子響處,箭如驟雨射將來”;第二十五回寫“伏兵排下硬弩百張,箭如飛蝗”。
將流矢比作“驟雨”、“飛蝗”,極言弓箭之多、排列之密。第三十回寫袁紹“遂催軍進發,旌旗遍野,刀劍如林”,刀劍之多以至成“林”。
第四十二回“忽見江南岸戰鼓大鳴,舟船如蟻”,將船隻比作蟻群,與對流矢的描寫有異曲同工之妙。
《三國演義》還用比喻描繪軍容氣勢。如第十二回寫“喊聲如江翻海沸”,將呐喊聲形容為江翻海沸之音,氣勢宏偉浩蕩。第十回寫陶謙遠望操軍“如鋪霜湧雪”,突出曹操軍容的浩大。
另外,作者常用潮水、波浪來比喻前進或撤退中的軍隊的形勢,例如第十一回用“馬軍步軍,如潮似浪”,展現軍隊進發時的氣勢。第二十五回寫“河北軍如波開浪裂”,袁紹軍隊在關羽的衝擊下瞬間變成開波裂浪,不堪一擊。第四十二回用寫道:
一時棄槍落盔者,不計其數,人如潮湧,馬似山崩。
生動地描繪出一副混亂的撤軍場景。《三國演義》用比喻描寫戰爭場景,留給人們的往往就是一幅動態的美麗畫卷了。例如:“忽見江南岸戰鼓大鳴,舟船如蟻,順風揚帆而來……操軍如鋪霜湧雪。”
這一個個比喻,就是一幅幅畫卷。
盡管戰爭本身非常殘酷,但比喻使人們並不覺得十分緊張。《三國演義》中比喻的運用,給小說增添了一種生動形象的畫麵之美。無論是小說中人物的相貌、性格,武將的武藝,還是小說所描摹的場景,由於比喻的使用而鮮活起來,形成了一種立體感。
《三國演義》成功地運用比喻刻畫了一係列特征鮮明的人物形象,生動展示了一批武將的高超武藝,描摹了如詩如畫的自然景色,也將戰爭場麵描繪得栩栩如生。
這些比喻勾勒出一幅幅的美麗畫卷,使《三國演義》具有了一種生動想象的畫麵美,具有高品位的審美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