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三國演義的語言藝術(1 / 2)

後來的事實證明,這一比喻確實十分精當,夏侯惇由於對諸葛亮“皓月之明”的智慧估計不足,才有了博望坡之敗。

《三國演義》在評價人物或轉引民間的評價也都用到比喻。第四十二回,作者這樣評論張飛在長阪坡的那一聲怒吼:

黃口孺子,怎聞霹靂之聲;病體樵夫,難聽虎豹之吼。

又引用別人寫的讚詩:“一聲好似轟雷震,獨退曹家百萬兵”,將張飛這一吼比作“霹靂之聲”、“虎豹之吼”、“轟雷”之聲,極言吼聲之大,突出了這一聲吼的殺傷力,起至很好的表達效果,給人留下極深的印象。

再如第六十四回,益州劉璋手下的大將張任,寧死不降,作者引用別人的詩讚“高明正似天邊月,夜夜流光照雒城”,將張任比作明月普照自己的故土,非常恰當地反映出張任坦蕩、忠誠的品格。

武將的武藝也是《三國演義》著墨很多的一個方麵。作者通過運用比喻來描繪、展現武將的武藝,給讀者勾畫出一個又一個勇猛過人而又個性鮮明的藝術形象。

在第十六回這樣描繪呂布轅門射戟:“弓開如秋月行天,箭去似流星落地,一箭正中畫戟小枝。”

將彎弓比作秋月,非常形象生動,同時說明呂布力量之大。將飛出去的箭比作流星,形容弓箭飛行之快,實際上是在渲染呂布箭法的精準。如此一來,一幅英雄百步穿楊的畫麵便浮現在眼前,使人們了解到呂布的箭法是多麼的精準。

這兩個比喻把呂布的武藝完美地展現在讀者麵前。第七十一回寫趙雲救黃忠:“那槍渾身上下,若舞梨花。遍體紛紛,如飄瑞雪。”

用了“梨花”、“瑞雪”這兩個喻體,表麵上在描繪打鬥場景,實際上寫趙雲在如此眾多軍士的重重包圍之中竟能把長槍運用得“若舞梨花”,就是為了突出他的英武之姿與非凡武藝。

《三國演義》的場景描寫包括對自然景物的描寫和對戰爭場景的描寫兩部分。在描寫這兩類場景的過程中運用了大量比喻,給文章增色不少。

描繪自然景物。《三國演義》的寫景有一個明顯的特點,那就是用比喻寫景。用比喻寫景,往往能給讀者一種畫麵立體感,讓人回味無窮。第三十七回寫劉備去隆中請諸葛亮出山,路上看到的風景是:

忽然朔風凜凜,瑞雪霏霏;山如玉簇,林似銀妝。

這個比喻抓住了白雪潔白晶瑩、一塵不染的特點。

第四十八回寫曹操長江宴飲,看見“長江一帶,如橫素練”。夜晚的長江在明月的照耀下顯得格外平靜,“如橫素練”,將長江比喻為一卷白色絲綢,非常形象。但是江水並不總是安靜的,第四十九回寫道:“看看月上,照耀江水,如萬道金蛇,翻波戲浪。”

同樣是月光下江水,此時卻如“萬道金蛇”,不僅符合客觀實際,實際也為曹軍後來遭遇火攻埋下了伏筆。

後來的事實證明,這一比喻確實十分精當,夏侯惇由於對諸葛亮“皓月之明”的智慧估計不足,才有了博望坡之敗。

《三國演義》在評價人物或轉引民間的評價也都用到比喻。第四十二回,作者這樣評論張飛在長阪坡的那一聲怒吼:

黃口孺子,怎聞霹靂之聲;病體樵夫,難聽虎豹之吼。

又引用別人寫的讚詩:“一聲好似轟雷震,獨退曹家百萬兵”,將張飛這一吼比作“霹靂之聲”、“虎豹之吼”、“轟雷”之聲,極言吼聲之大,突出了這一聲吼的殺傷力,起至很好的表達效果,給人留下極深的印象。

再如第六十四回,益州劉璋手下的大將張任,寧死不降,作者引用別人的詩讚“高明正似天邊月,夜夜流光照雒城”,將張任比作明月普照自己的故土,非常恰當地反映出張任坦蕩、忠誠的品格。

武將的武藝也是《三國演義》著墨很多的一個方麵。作者通過運用比喻來描繪、展現武將的武藝,給讀者勾畫出一個又一個勇猛過人而又個性鮮明的藝術形象。

在第十六回這樣描繪呂布轅門射戟:“弓開如秋月行天,箭去似流星落地,一箭正中畫戟小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