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發展才是硬道理”中的“道理”(2 / 3)

鏈接 道理往往就是這麼樸實

東歐劇變、蘇聯解體後,西方一些反共反社會主義的人彈冠相慶,認為社會主義已經失敗,共產主義已經終結。但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興起和發展,向世界展現出社會主義的希望之光。這一切對於當時處於逆境中的世界社會主義事業來說,是極大的鼓舞。中國的堅守和發展昭告世人,“隻要中國不垮,世界上就有五分之一的人口在堅持社會主義”; “隻要中國社會主義不倒,社會主義在世界將始終站得住”。這就是鄧小平指出的道理,樸素而實在。他還指出:“隻有到了下世紀中葉,達到了中等發達國家的水平,才能說真的搞了社會主義,才能理直氣壯地說社會主義優於資本主義。”

鄧小平指出的這些樸實道理也體現在百姓的生活變化和感受中。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老百姓的消費大致經過了4個階段:新中國成立初期到20世紀60年代的“元級和十元級”階段,其特點主要是日常生活消費;20世紀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後期的“百元級”階段,其特點是消費品的檔次有所提高(俗稱“四大件”的手表、自行車、縫紉機、收音機基本普及);20世紀80年代初期到90年代中期的“千元級”階段,其特點是消費品檔次大大提高,電視機、電冰箱、洗衣機等家用電器進入尋常百姓家;20世紀末至今的“萬元級和十萬元級”階段,居民的消費水平明顯提高,小轎車和高檔電器及高檔住宅開始走進普通人的生活,成為人們追逐的消費熱點。

這些深刻認識來之不易,是對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堅持和發展;是寶貴的思想財富;是做好我們今後一切工作,進而最終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中國夢的重要遵循。

2. 道理之二:發展是充分發揮社會主義製度優越性的必由之路

毛澤東說過,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是一對“雙生子”。自從資本主義出現之後就有了社會主義的思潮和運動。但是,隻有社會主義國家在世界上出現之後,才有了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這兩種製度的較量和優越性的比較。這種“較量”和“比較”是客觀存在的,是不以人的意誌為轉移的,也就是說“樹欲靜而風不止”,這不是我們主觀上喜歡或不喜歡的問題。同時,我們也應清醒地認識到,在這兩種製度優越性的比較過程中社會主義並不總是占上風的。其中固然有種種原因,而社會主義國家發展緩慢尤其是不重視發展生產力是根本原因。對此,中國共產黨人深有體會、感觸良多。

新中國成立後到20世紀60年代末,社會主義中國還是發展得相當快的。到了20世紀五六十年代,我國綜合國力和科技水平與西方國家差距並不大,有些方麵甚至大體相當。但是,後來由於黨在指導思想上的“左”傾錯誤不斷發展,終於導致“文化大革命”的發生。“以階級鬥爭為綱”和“無產階級專政下繼續革命”的錯誤理論使社會主義中國幾乎陷入絕境,人民群眾生活水平長期處於很低水平,廣大農村處於貧困狀態。與此同時,美國、日本、聯邦德國、法國、意大利、加拿大等西方國家,抓住技術革命的時機和成果並且依靠國際分工與開放的優勢,一躍而成為發達的工業化國家。我國同西方發達國家的差距拉大了。鄧小平對此有一係列深刻論述。

1982年,鄧小平在同外賓談話時說了這段意味深長的話:“我們幹革命幾十年,搞社會主義三十多年,截至一九七八年,工人的月平均工資隻有四五十元,農村的大多數地區仍處於貧困狀態。這叫什麼社會主義優越性?因此,我強調提出,要迅速地堅決地把工作重點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鄧小平還指出:“根據我們自己的經驗,講社會主義,首先就要使生產力發展,這是主要的。隻有這樣,才能表明社會主義的優越性。社會主義經濟政策對不對,歸根到底要看生產力是否發展,人民收入是否增加。這是壓倒一切的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