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發展才是硬道理”中的“道理”(3 / 3)

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決定:把黨和國家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並作出改革開放的偉大決策。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開辟了中國曆史發展的新時期。正如鄧小平指出,新的曆史時期“社會主義的任務很多,但根本一條就是發展生產力”。鄧小平還指出,發展生產力是重點,是中心,是當前最大的政治。要頑固一點,扭住不放。中國由此開啟了改革開放的新時代,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中國人民開始踏上中華民族偉大複興之路的快速列車。

3. 道理之三:發展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中國夢的關鍵所在

1921年7月,中國共產黨一成立就肩負著兩大曆史使命:救亡和複興。經過28年艱苦卓絕的奮鬥,中國共產黨領導各族人民建立了新中國,完成了救亡的使命。從此開始了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而奮鬥的曆程。

鏈接 “這是我們的政策有問題”

1976年“文化大革命”結束後,與香港毗鄰的廣東省再次出現“逃港潮”。當時廣東省領導向鄧小平彙報這個情況時,是把“逃港潮”作為一個重大的惡性政治事件提出來的。正當廣東省的領導忐忑不安地等著指示時,鄧小平卻出奇的沉默。他連吸了幾根煙,緩緩地轉過身來,平靜地對大家說:“這是我們的政策有問題,此事不是部隊管得了的。”鄧小平強調要恢複過去行之有效的政策,發展經濟,“生產生活搞好了,才可以解決逃港問題。逃港,主要是生活不好,差距太大”。當時,寶安一個農民日勞動收入為0.70—1.20元,而香港農民日勞動收入60—70港幣,兩者差距懸殊近100倍。在一些地區,普遍流傳著“辛辛苦苦幹一年,不如人家8分錢”(指寄信到香港叫親屬彙款回來), “內地勞動一個月,不如香港幹一天”的說法。這也誘使許多人“前赴後繼”偷逃到香港。香港新界原本並沒有羅芳村,居住在這裏的人全都是當年從深圳的羅芳村過去的。時光荏苒,今天我們很難體會,當年逃港者越過邊界時回頭一瞬的心情。但是這個“逃港潮”卻成為中國改革開放史上令人深思的注解。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誌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提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中國夢的奮鬥目標。這個目標鼓舞人心、舉世矚目,它包括“兩個一百年”的目標:第一個“一百年”是“在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年時全麵建成小康社會”;第二個“一百年”是“在新中國成立一百年時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

今天的中國,比曆史上任何一個時期,都更加接近實現民族複興中國夢的目標。但是,全麵建成小康社會是包括了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和製度等在內的目標體係。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發展目標,既包括國家發展目標的實現,又包括人的全麵發展奮鬥目標的實現。實現這“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要求我們牢牢地全麵把握“發展才是硬道理”。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的,隻要國內外大勢沒有發生根本變化,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就不能也不應該改變。這是堅持黨的基本路線100年不動搖的根本要求,也是解決當代中國一切問題的關鍵所在。發展是解決中國一切問題的金鑰匙,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任何時候都不能偏離。

鬥轉星移,麵對鋪天蓋地、五光十色的促銷廣告和琳琅滿目的商品,享受著發展和改革帶來的種種實惠的中國人,不願意也不允許那段“短缺經濟”的曆史重演。他們把“發展才是硬道理”這一樸實的道理牢牢記在心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