憑什麼
早上,我正忙著整理書稿,圓圓媽走過來,看看我,輕輕地歎了口氣說:“唉,本來說好帶孩子去‘自駕遊’,可是,你現在這麼忙……”我正忙在興頭上,於是擺擺手說:“跟人家合同都已經簽了,不按時交稿怎麼行呢?”
圓圓媽有些不甘心,繼續說:“孩子這幾天老說你說話不算數,說好的事又變卦,一直悶悶不樂,我讓她找同學玩,她說幾個要好的同學都外出旅行去了,孩子整天悶在家裏,我看了都感覺別扭,我想開車帶孩子去,可我還沒拿下駕照……”
聽圓圓媽這樣說,我無奈地搖搖頭,看了下正在整理的書稿,已接近尾聲,離交稿時限還有一周的時間,估計耽誤一兩天的時間不會影響總體進度。於是,我說:“好吧,咱今天就‘自駕遊’去,不過晚上無論如何得趕回來!”
圓圓媽一聽,眼睛一亮,大聲吆喝圓圓快收拾東西,吃完早餐馬上就走。圓圓非常高興,一溜小跑竄到飯桌前,我也緊跟了過去。見飯桌上空空的,稀飯和早點還沒端上桌,我吩咐圓圓去端,圓圓卻坐著不肯挪窩兒。
我急了:“讓你快把飯端上桌,你怎麼就是不聽?”圓圓極不情願地跑進廚房,小聲嘟噥道:“憑啥讓我端嘛!”我有些生氣,想訓斥圓圓幾句,但怕掃了圓圓外出玩耍的興致,話到嘴邊又咽了回去。
圓圓媽為了收拾外出需要攜帶的東西,早餐也沒顧上吃。一家人臨出門前,我和圓圓媽手中都提滿了東西,隻有圓圓兩手空空,我忙分出兩袋讓圓圓提著,圓圓朝我做個鬼臉,嘿嘿一笑:“憑什麼要我拿嘛!”說完“噔噔噔”跑下樓去了。
育兒心得
現在有不少孩子認為,父母照顧自己,幫自己做事是應該的,是理所當然的,自己幫父母做事,幫別人做事,是有條件的,不能“吃虧”。當父母吩咐他們做事時,他們便提出反問,理直氣壯地狡辯,目的就是不想為別人“付出”,不想讓別人占到“便宜”。正如上文所述,“憑什麼”幾乎成了圓圓的“口頭禪”,孩子總是反問父母“憑什麼要她這樣那樣”,“憑什麼讓她做這做那”。孩子說出這樣“出格”的言語,實際上就是自私心理的表現,總想著搶先滿足自己的意願而從不顧及他人的感受。其實父母完全可以這樣反問孩子:憑啥總讓別人侍候你,別人幫了你那麼多,憑啥你就不能幫別人做點事兒呢?
孩子“唯我獨尊,隻想索取,不想付出”的自私心理通常是在家庭生活環境中,在家長的嬌慣、寵愛、遷就、縱容下,慢慢養成的,自私觀念經過長時間的強化,已經根深蒂固,很難在短時間內消除。
孩子的自私習性是從小慢慢養成的,要慢慢戒除。家長要從孩子小時候抓起,不要等孩子有了嚴重的自私心理,養成了貪婪霸道的習慣,再去管教。對於已經有了不良傾向、自私觀念比較強烈的孩子,父母在對其教育和引導時,一定要注意運用正確的方式和方法,要以講道理為主,埋怨、批評、斥責甚至打罵起不到好的作用。孩子有了自私的表現,因時間和條件限製,父母無法勸導時,不妨先把事情放一放,過後再和孩子談心溝通,給孩子講明道理。有時對孩子進行強製性的約束可起到立竿見影的效果,但這種效果可能維持不了多久,因為突然進行的強製性約束,不僅難以讓孩子接受,還會激發孩子的逆反和抵製情緒。要讓孩子從行為上順從家長的引導,必須先讓其在心理上接受家長的教導,這才是最持久、最有效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