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色”體驗

周日早上,圓圓媽突然來了興致,說為了讓十一歲的圓圓體驗家長做家務的辛苦,讓她戒掉“好吃懶做”的壞習慣,培養她的自立能力,圓圓媽決定和圓圓來個“角色”互換,讓圓圓來當一回“家庭主婦”。圓圓媽跟圓圓商量,沒想到圓圓毫不猶豫地就答應了,說別小瞧了她,離開爸爸媽媽的照顧,她自己照樣能生活。圓圓媽很高興,把做飯的“原料”提前給孩子準備好,隻等圓圓中午“下廚”。

為了考驗圓圓是否真的能做到“自理”,我和圓圓媽借口有事,把圓圓一個人留在家裏,一塊兒逛商場去了。好不容易等到中午時分,我和圓圓媽才急匆匆地趕回家,剛進門,圓圓高興地迎上來,眉飛色舞地說:“老爸,老媽,我自己能做飯了,嗬嗬,太好吃了,把我小肚皮都快要撐破了!”

圓圓媽點點頭,快步走進了廚房,我也好奇地緊跟了過去。廚房裏一片狼籍,鍋裏下麵條的剩湯還未倒掉,上麵飄著兩根吃剩的麵條,圓圓做的原來是西紅柿雞蛋麵!我連聲說“好”,說圓圓能學會做麵,就是一大進步,應該提出表揚,給予獎勵。圓圓笑嘻嘻地問我獎勵什麼。

這時,圓圓媽把圓圓支開,然後看看我,突然長長地歎了口氣,小聲說:“唉,孩子是學會‘做麵’了,但她隻做給她一個人吃,根本就沒想到你和我,你說說,孩子這樣做是不是有點‘自私’呀?”

育兒心得

家長有意識地和孩子進行“角色互換”,一方麵能讓孩子體驗到家長平日的辛苦,懂得勞動成果來之不易,需要加倍珍惜,另一方麵也能借此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和自立能力。對孩子來說,這是一項很好的實踐活動。不過,要讓孩子演好“角色”並不容易,孩子長期養成的一些不良習性,很難在短時間內改掉,“角色”的巨大變化,會讓孩子一時難以適應,孩子身上固有的一些潛在的缺點,如自私,也會不自覺地顯露出來。正如上文所述,為了不讓爸爸媽媽“小瞧”自己,女兒做出了很大努力,勇敢地擔起了“家庭主婦”的重任,學著自己做飯,然而卻忘了“家庭主妃”這個角色所承當的職責是為全家人服務。

“角色互換”本來是件很有意義的活動,卻暴露了孩子潛在的一大缺點,那就是獨生子女所普遍具有的自私的品性。孩子缺乏利他觀念,缺乏善待他人的自覺意識,是造成他自私的主要原因之一。女兒的“自私”是自然流露出來的,而且具有一定的隱蔽性,不僅她自己沒有意識到,也差點被爸爸媽媽所忽視。注重孩子利他觀念的培養,是不容忽視的,因為這是幫助孩子克服自私心理、養成優良品格的基礎。“角色互換”是為了更好地進行換位思考,發現他人長處,發掘自身不足,更好地理解他人,寬容和善待他人,這才是最終目的。如果家長和孩子都忽視了這點,僅停留在事物的表麵,片麵追求形式而忽視其內涵,僅局限在個人的小圈子裏,那就失去了應有的意義,“角色互換”也必定換不到好處。因此,當孩子學著獨立做事時,家長給予必要的引導大有必要。根據上文所述,如果父母提前給孩子講明道理,明確地告訴她為家人服務、為他人服務,才是做事的最終目的,這樣做更有成就感,且更有意義,相信孩子會做得更加積極,更加完美。

孩子“利他觀”的樹立是不斷與自私焦灼鬥爭的成長過程,需要逐漸培養,應從小抓起,從生活小事入手,從點滴做起。因此,首先家長要引起重視,家長的疏忽大意、不以為然或置之不理,是對孩子自私行為的默認,會讓孩子覺得理所當然,會進一步促進孩子自私觀念的膨脹、固化。因此,培養孩子的利他觀,家長的教育引導不可缺失。否則,孩子做事時就會“走樣”。家長不僅要提前預見孩子可能出現的自私行為,還要在當孩子有自私表現時,給予及時的指正、引導。教孩子做事隻注重形式,不重視過程和內容,以為讓孩子簡單地學會做一兩件事,就能把孩子培養好,是不可能的。其實,培養良好的習慣和品性遠比簡單地做事重要得多。教育孩子要注重綜合能力和綜合素質的培養,讓孩子做到全麵發展。單純地培養孩子某一方麵的能力或特長,而忽視其他方麵,比如,利他觀念的培養,就像單腿走路,對孩子健康成長是不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