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古絲綢之路的概念和內涵是什麼?(1 / 2)

海上絲綢之路:跨越驚濤駭浪的交流

西漢時期,南方南越國與印度半島之間的海路已經開通。漢武帝滅南越國後,憑借海路拓寬了海上貿易規模,海上絲綢之路隨之興起。

東漢時期,史書上記載了與羅馬帝國的第一次來往:中國商人由海路到達廣州進行貿易,運送絲綢、瓷器經海路由馬六甲經蘇門答臘來到印度,並采購香料、染料運回中國。印度商人再把絲綢、瓷器經過紅海運往埃及的開羅港,或經波斯灣進入兩河流域到達安條克,再由希臘、羅馬商人從埃及的亞曆山大、加沙等港口經地中海運往羅馬帝國的大小城邦。

漢朝末年的“三國鼎立”時期,是絲綢之路的重心從陸地轉向海洋、海上絲綢之路最終形成的關鍵時期。由於同魏國、蜀國在長江上作戰與海上交通的需要,吳國積極發展水軍,船艦的設計與製造有了很大進步。“三國”之後,其他南方政權(東晉、宋、齊、梁、陳)也一直與北方對峙,這推動了造船、航海技術的發展,航海經驗的積累為海上絲綢之路發展提供了良好條件。

魏晉以後,海上絲綢之路形成以廣州為起點,經海南島東麵海域,直穿西沙群島抵達南海諸國,再穿過馬六甲海峽,直駛印度洋、紅海、波斯灣,對外貿易涉及15個國家和地區,絲綢、茶葉等是主要的輸出品。到了唐代,伴隨著我國造船、航海技術的發展,我國通往東南亞、馬六甲海峽、印度洋、紅海,以及非洲大陸的航路紛紛開通並延伸,海上絲綢之路最終替代陸上絲綢之路,成為我國對外交往的主要通道。

宋代時,造船技術和航海技術明顯提高,指南針廣泛應用於航海,中國商船的遠航能力大為加強。宋朝與東南沿海國家絕大多數時間保持著友好關係,廣州成為海外貿易第一大港。

元朝時,在經濟上采取重商主義政策,鼓勵海外貿易,同中國貿易的國家和地區已擴大到亞、非、歐、美各大洲,並製定了堪稱中國曆史上第一部係統性較強的外貿管理法規。海上絲綢之路發展也進入鼎盛時期。

明代,海上絲綢之路航線已擴展至全球,進入極盛時期。作為明朝政府組織的大規模航海活動,鄭和七下西洋,曾到達亞洲、非洲39個國家和地區,這對後來達·伽馬開辟歐洲到印度的航線,以及對麥哲倫的環球航行都具有先導意義。這一時期,還出現了“廣州——拉丁美洲航線”,由廣州起航,經澳門出海,至菲律賓馬尼拉港,穿過海峽進入太平洋,東行至墨西哥西海岸。

明清兩代,由於政府實行海禁政策,廣州成為中國唯一對外開放的貿易大港。以廣州為中心的海路貿易獲得更大發展,形成空前的全球性貿易網絡,並一直延續至鴉片戰爭前夕。鴉片戰爭後,中國海權喪失,沿海口岸被迫開放,成為西方傾銷商品的市場。從此,海上絲綢之路一蹶不振,進入了衰落期。

海上絲綢之路:跨越驚濤駭浪的交流

西漢時期,南方南越國與印度半島之間的海路已經開通。漢武帝滅南越國後,憑借海路拓寬了海上貿易規模,海上絲綢之路隨之興起。

東漢時期,史書上記載了與羅馬帝國的第一次來往:中國商人由海路到達廣州進行貿易,運送絲綢、瓷器經海路由馬六甲經蘇門答臘來到印度,並采購香料、染料運回中國。印度商人再把絲綢、瓷器經過紅海運往埃及的開羅港,或經波斯灣進入兩河流域到達安條克,再由希臘、羅馬商人從埃及的亞曆山大、加沙等港口經地中海運往羅馬帝國的大小城邦。

漢朝末年的“三國鼎立”時期,是絲綢之路的重心從陸地轉向海洋、海上絲綢之路最終形成的關鍵時期。由於同魏國、蜀國在長江上作戰與海上交通的需要,吳國積極發展水軍,船艦的設計與製造有了很大進步。“三國”之後,其他南方政權(東晉、宋、齊、梁、陳)也一直與北方對峙,這推動了造船、航海技術的發展,航海經驗的積累為海上絲綢之路發展提供了良好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