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古絲綢之路的概念和內涵是什麼?(2 / 2)

魏晉以後,海上絲綢之路形成以廣州為起點,經海南島東麵海域,直穿西沙群島抵達南海諸國,再穿過馬六甲海峽,直駛印度洋、紅海、波斯灣,對外貿易涉及15個國家和地區,絲綢、茶葉等是主要的輸出品。到了唐代,伴隨著我國造船、航海技術的發展,我國通往東南亞、馬六甲海峽、印度洋、紅海,以及非洲大陸的航路紛紛開通並延伸,海上絲綢之路最終替代陸上絲綢之路,成為我國對外交往的主要通道。

宋代時,造船技術和航海技術明顯提高,指南針廣泛應用於航海,中國商船的遠航能力大為加強。宋朝與東南沿海國家絕大多數時間保持著友好關係,廣州成為海外貿易第一大港。

元朝時,在經濟上采取重商主義政策,鼓勵海外貿易,同中國貿易的國家和地區已擴大到亞、非、歐、美各大洲,並製定了堪稱中國曆史上第一部係統性較強的外貿管理法規。海上絲綢之路發展也進入鼎盛時期。

明代,海上絲綢之路航線已擴展至全球,進入極盛時期。作為明朝政府組織的大規模航海活動,鄭和七下西洋,曾到達亞洲、非洲39個國家和地區,這對後來達·伽馬開辟歐洲到印度的航線,以及對麥哲倫的環球航行都具有先導意義。這一時期,還出現了“廣州——拉丁美洲航線”,由廣州起航,經澳門出海,至菲律賓馬尼拉港,穿過海峽進入太平洋,東行至墨西哥西海岸。

明清兩代,由於政府實行海禁政策,廣州成為中國唯一對外開放的貿易大港。以廣州為中心的海路貿易獲得更大發展,形成空前的全球性貿易網絡,並一直延續至鴉片戰爭前夕。鴉片戰爭後,中國海權喪失,沿海口岸被迫開放,成為西方傾銷商品的市場。從此,海上絲綢之路一蹶不振,進入了衰落期。

千年絲綢之路:承載輝煌孕育希望

古絲綢之路,記載著中華民族的悠久對外交往史,反映了中華民族的朝代更替興衰。駝隊的腳印漸被風沙掩蓋,巨大的木船消失於天際。古道上悅耳的駝鈴聲,海麵上林立的群帆隨著時空的轉移消逝,取而代之的是火車的轟鳴聲和巨輪的汽笛聲。但是古絲路的精神卻代代相傳,並發揚光大。

古絲綢之路是東西方貿易往來的重要通道。中國的絲綢、陶瓷通過這條道路運送到西方,西方商人則利用此路把毛皮、香料、藥材、珠寶等物品運到中國,貿易往來的興盛,促進了東西方的共同繁榮。

古絲綢之路是東西方文化交流的橋梁。在漢代的城市街頭,能看到古羅馬魔術藝人的表演。唐代朝廷上下,癡迷於波斯傳來的馬球遊戲。可以說,古絲綢之路促進了東西方文化的交流。

古絲綢之路溝通了亞歐兩大洲,它在古代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史上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對人類文明的發展進步產生了深遠影響。古絲綢之路所蘊含的“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的絲綢之路精神,是促進沿線各國繁榮發展的重要紐帶,是東西方交流合作的象征,是世界各國共有的曆史文化遺產。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言:“千百年來,在這條古老的絲綢之路上,各國人民共同譜寫出千古傳誦的友好篇章。兩千多年的交往曆史證明,隻要堅持團結互信、平等互利、包容互鑒、合作共贏,不同種族、不同信仰、不同文化背景的國家完全可以共享和平,共同發展。這是古絲綢之路留給我們的寶貴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