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術”是講國君如何控製大臣、百官,是君主駕馭臣下的手腕、手法,也就是權術。其核心包括兩個方麵:一是任免、監督、考核臣下之術,史稱“陽術”。
所以,申不害主張君主“無為”,但大臣必須有能力,而且要有為。要求被任命的官吏必須名實相副,即根據官吏地職務要求,看這個人有沒有能力勝任,然後才能授官。
另外,申不害強調君主在國家政權中的獨裁地位,主張君主要獨斷,具體工作可以交給臣下,國君不必事必躬親,但生殺大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絕不能大權旁落。
變法改革的第一步完成後,申不害又向韓昭侯建議整肅軍兵,並主動請命,自任韓國上將軍。他將貴族私家親兵收編為國家軍隊,與原有國兵混編,進行嚴酷的軍事訓練,使韓國的戰鬥力大為提高。
申不害為富國強兵,還十分重視土地問題。他 極力主張百姓多開荒地,多種糧食。同時,他還重視和鼓勵發展手工業,特別是兵器製造。所以,當時韓國冶鑄業是非常發達的,有“天下之寶劍韓為眾”、“天下強弓勁弩,皆自韓出”的說法。
申不害在韓國為相15年,“內修政教,外應諸侯”,幫助韓昭侯推行“法”治、“術”治,使韓國君主專製得到加強,國內政局得到穩定,貴族特權受到限製,百姓生活漸趨富裕,使韓國呈現出一派“國治兵強”的生機勃勃局麵。
在當時,韓國雖然處於強國的包圍之中,但由於申不害有力的改革措施,卻能相安無事,並成為與齊、楚、燕、趙、魏、秦並列的“戰國七雄”之一。
知識點滴
申不害是我國早期的法家,《史記》有“著書兩篇,號曰申子”的話,《漢書》有“申子六篇”的話,但全都亡軼了。法家中有三派:慎到重“勢”、申不害重“術”,商鞅重“法”。
申不害的學術思想,明顯地受到道家的影響。他認為宇宙間的本質是“靜”,其運動規律是“常”,他把這種“靜因無為”的哲學思想用於“權術”之中。為了完善這種方法,他進一步發揮《老子》“柔弱勝剛強”的思想,要求君主“示弱”,在關鍵時刻,申子要求君主獨攬一切,決斷一切。
“術”是講國君如何控製大臣、百官,是君主駕馭臣下的手腕、手法,也就是權術。其核心包括兩個方麵:一是任免、監督、考核臣下之術,史稱“陽術”。
所以,申不害主張君主“無為”,但大臣必須有能力,而且要有為。要求被任命的官吏必須名實相副,即根據官吏地職務要求,看這個人有沒有能力勝任,然後才能授官。
另外,申不害強調君主在國家政權中的獨裁地位,主張君主要獨斷,具體工作可以交給臣下,國君不必事必躬親,但生殺大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絕不能大權旁落。
變法改革的第一步完成後,申不害又向韓昭侯建議整肅軍兵,並主動請命,自任韓國上將軍。他將貴族私家親兵收編為國家軍隊,與原有國兵混編,進行嚴酷的軍事訓練,使韓國的戰鬥力大為提高。
申不害為富國強兵,還十分重視土地問題。他 極力主張百姓多開荒地,多種糧食。同時,他還重視和鼓勵發展手工業,特別是兵器製造。所以,當時韓國冶鑄業是非常發達的,有“天下之寶劍韓為眾”、“天下強弓勁弩,皆自韓出”的說法。
申不害在韓國為相15年,“內修政教,外應諸侯”,幫助韓昭侯推行“法”治、“術”治,使韓國君主專製得到加強,國內政局得到穩定,貴族特權受到限製,百姓生活漸趨富裕,使韓國呈現出一派“國治兵強”的生機勃勃局麵。
在當時,韓國雖然處於強國的包圍之中,但由於申不害有力的改革措施,卻能相安無事,並成為與齊、楚、燕、趙、魏、秦並列的“戰國七雄”之一。
知識點滴
申不害是我國早期的法家,《史記》有“著書兩篇,號曰申子”的話,《漢書》有“申子六篇”的話,但全都亡軼了。法家中有三派:慎到重“勢”、申不害重“術”,商鞅重“法”。
申不害的學術思想,明顯地受到道家的影響。他認為宇宙間的本質是“靜”,其運動規律是“常”,他把這種“靜因無為”的哲學思想用於“權術”之中。為了完善這種方法,他進一步發揮《老子》“柔弱勝剛強”的思想,要求君主“示弱”,在關鍵時刻,申子要求君主獨攬一切,決斷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