闔閭去世後,其子夫差繼位。隨著吳國霸業的蒸蒸日上,夫差漸漸自以為是,不再像以前那樣勵精圖治,對孫武、伍子胥這些功臣不再那麼重視,反而重用奸臣伯嚭。
孫武的心完全冷了,他意識到吳國已經不可救藥。同時也深知“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於是他便悄然歸隱,息影深山。他根據自己訓練軍隊、指揮作戰的經驗,修訂其兵法13篇,使其更臻完善,昀後完成了《孫子兵法》一書。
《孫子兵法》又稱《孫武兵法》、《吳孫子兵法》、《孫子兵書》、《孫武兵書》等。《孫子兵法》13篇的內容,體現了孫武的戰略戰術思想,是先秦兵家的代表著作。
第一篇《始計》,講的是廟算,即出兵前在廟堂上比較敵我的各種條件,估算戰事勝負的可能性,並製訂作戰計劃。作為《孫子兵法》的首篇,在一定程度可以視為孫子卓越軍事思想的高度濃縮和精辟概括,它從宏觀上對決定戰爭勝負的政治、軍事等各項基本條件進行比較、分析和研究,並對戰爭的發展進程和昀終結局進行預測,尤其強調用兵前的周密謀劃對戰爭勝負的決定作用。
第二篇《作戰》,講的是廟算後的戰爭動員及取用於敵,勝敵益強。本篇著重分析了戰爭與經濟的關係,戰爭依賴於經濟,但會對經濟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壞。
第三篇《謀攻》,講的是以智謀攻城,即不專用武力,而是采用各種手段使守敵投降。
第四篇《軍形》,講的是具有客觀、穩定、易見等性質的因素,如戰鬥力的強弱、戰爭的物質準備。
第五篇《兵勢》,講的是指主觀、易變、帶有偶然性的因素,如兵力的配置、士氣的勇怯。
第六篇《虛實》,講的是如何通過分散集結、包圍迂回,造成預定會戰地點上的我強敵劣,以多勝少。第七篇《軍爭》,講的是如何“以迂為直”、“以患為利”,奪取會戰的先機之利。
第八篇《九變》,講的是將軍根據不同情況采取不同的戰略戰術。
第九篇《行軍》,講的是如何在行軍中宿營和觀察敵情。
第十篇《地形》,講的是6種不同的作戰地形及相應的戰術要求。
第十一篇《九地》,講的是依“主客”形勢和深入敵方的程度等劃分的9種作戰環境及相應的戰術要求。
第十二篇《火攻》,講的是以火助攻與“慎戰”思想。
第十三篇《用間》,講的是5種軍事間諜的配合使用。《孫子兵法》內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贍,邏輯縝密嚴謹,是古代漢族軍事思想精的集中體現。它在我國古代軍事學術和戰爭實踐中,都起過極其重要的指導作用。
《孫子兵法》是我國漢族古典軍事文化遺產中的璀璨瑰寶,是我國優秀文化傳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孫子兵法》也是世界上第一部軍事著作,曆來備受推崇,被譽為“兵學盛典”和“古代第一兵書”。
知識點滴
孫武初到吳國時,常給吳王講解戰術兵法,不過吳王並不盲從,聽不明白的地方,常常和孫武抬扛。比如孫武認為傑出的指揮者可以將嬌小的女子訓練得像兵士一樣堅強勇猛,吳王則認為這不可能。孫武就請求讓宮女、妃子來試一試。吳王想看看孫武究竟有沒有能耐,就答應了孫武的要求,把100多名宮女、妃子交給孫武訓練。
後來,吳王見那些弱不禁風的宮女經過孫武訓練後,果然英姿勃勃,對孫武不僅信任,而且更加的佩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