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時南方有個吳國,吳國自壽夢稱王以來,國勢強盛,積極準備伐楚,擴大勢力,很有新興氣象。孫武認定吳國是他理想的施展才能和實現抱負的地方。
孫武到了吳國後,被吳國大夫伍子胥引薦給吳王闔閭,孫武帶著剛寫就的13篇兵法進見吳王。吳王將這13篇兵法一一看罷後,嘖嘖稱好,拜孫武為元帥兼軍師,執掌吳國軍事。
在伍子胥和孫武的治理下,吳國的內政和軍事都大有起色。吳王極為倚重二人,把他們兩人視為左臂右膀。
公元前506年,吳國攻楚的條件已經成熟,孫武與伍子胥製定了戰略構想:大軍首先進行戰略奔襲,深入楚國腹地,然後直搗楚國都城郢。為此,孫武為闔閭製定了一條出乎楚國意料的進軍路線,從著名的義陽三關,即武陽關、九裏關、平靖關,直插漢水。
吳軍按照這一進軍路線,順利地達到漢水,進抵楚國腹地。楚軍沿漢水組織防禦,同吳軍隔水對陣。由於楚軍主帥令尹子擅自改變預定的夾擊吳軍的作戰計劃,單獨率軍渡過漢水進攻吳軍,結果在“柏舉之戰”中大敗。吳軍乘勝追擊,5戰5勝,占領了楚的國都郢城。
闔閭去世後,其子夫差繼位。隨著吳國霸業的蒸蒸日上,夫差漸漸自以為是,不再像以前那樣勵精圖治,對孫武、伍子胥這些功臣不再那麼重視,反而重用奸臣伯嚭。
孫武的心完全冷了,他意識到吳國已經不可救藥。同時也深知“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於是他便悄然歸隱,息影深山。他根據自己訓練軍隊、指揮作戰的經驗,修訂其兵法13篇,使其更臻完善,昀後完成了《孫子兵法》一書。
《孫子兵法》又稱《孫武兵法》、《吳孫子兵法》、《孫子兵書》、《孫武兵書》等。《孫子兵法》13篇的內容,體現了孫武的戰略戰術思想,是先秦兵家的代表著作。
第一篇《始計》,講的是廟算,即出兵前在廟堂上比較敵我的各種條件,估算戰事勝負的可能性,並製訂作戰計劃。作為《孫子兵法》的首篇,在一定程度可以視為孫子卓越軍事思想的高度濃縮和精辟概括,它從宏觀上對決定戰爭勝負的政治、軍事等各項基本條件進行比較、分析和研究,並對戰爭的發展進程和昀終結局進行預測,尤其強調用兵前的周密謀劃對戰爭勝負的決定作用。
第二篇《作戰》,講的是廟算後的戰爭動員及取用於敵,勝敵益強。本篇著重分析了戰爭與經濟的關係,戰爭依賴於經濟,但會對經濟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壞。
第三篇《謀攻》,講的是以智謀攻城,即不專用武力,而是采用各種手段使守敵投降。
第四篇《軍形》,講的是具有客觀、穩定、易見等性質的因素,如戰鬥力的強弱、戰爭的物質準備。
當時南方有個吳國,吳國自壽夢稱王以來,國勢強盛,積極準備伐楚,擴大勢力,很有新興氣象。孫武認定吳國是他理想的施展才能和實現抱負的地方。
孫武到了吳國後,被吳國大夫伍子胥引薦給吳王闔閭,孫武帶著剛寫就的13篇兵法進見吳王。吳王將這13篇兵法一一看罷後,嘖嘖稱好,拜孫武為元帥兼軍師,執掌吳國軍事。
在伍子胥和孫武的治理下,吳國的內政和軍事都大有起色。吳王極為倚重二人,把他們兩人視為左臂右膀。
公元前506年,吳國攻楚的條件已經成熟,孫武與伍子胥製定了戰略構想:大軍首先進行戰略奔襲,深入楚國腹地,然後直搗楚國都城郢。為此,孫武為闔閭製定了一條出乎楚國意料的進軍路線,從著名的義陽三關,即武陽關、九裏關、平靖關,直插漢水。
吳軍按照這一進軍路線,順利地達到漢水,進抵楚國腹地。楚軍沿漢水組織防禦,同吳軍隔水對陣。由於楚軍主帥令尹子擅自改變預定的夾擊吳軍的作戰計劃,單獨率軍渡過漢水進攻吳軍,結果在“柏舉之戰”中大敗。吳軍乘勝追擊,5戰5勝,占領了楚的國都郢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