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肇所論述的對象是宇宙間的一切事物,一切現象是否真正存在的問題,即“有”、“無”,“真”、“假”的問題。
僧肇通過對宇宙萬物性空的分析,教人們通過修“智”的宗教實踐,用佛教智慧去洞照性空之理,即直接就萬物的假有看出它的本性空無,從而達到佛教信仰者向往的昀高境界,求得人生的根本解脫。僧肇以流暢的文字準確地表達了般若空宗的基本思想,為此在社會上產生了重大影響。
僧肇還撰寫了《物不遷論》、《不真空論》等重要佛學論文。除了這篇論文外,僧肇還寫了《維摩經注序》、《長阿含經序》和《百論序》3篇序文,之後又撰寫了《鳩摩羅什法師誄》。
僧肇的論文是結合老莊的哲理,以《維摩》、《般若》、《三論》為宗,眉緣生無性,立處皆真的道理,暢談體和用、動和靜、有和無等問題。
僧肇去世後,有人將他的《物不遷論》、《不真空論》、《般若無知論》、《涅盤無名論》4篇論文合編為一書,取名《肇論》。
在《物不遷論》中,僧肇用“物之不遷”證得因果不滅,以因果不滅論說明三世因果的必然性和修行成佛的可能性。《不真空論》著重闡述般若性空思想,認為萬事萬物是由因緣合和而成,所以雖無而有,雖有而無,非有非無,總之為“空”。《般若無知論》著重論述佛教智慧的無知無相,而又無所不知,洞徹萬物。《涅盤無名論》探討的是有關涅盤的深意。
《肇論》是較全麵係統發揮佛教般若思想的論文集,在我國佛教史上具有非常崇高的地位。
禪宗發展到唐代,其代表人物是六祖慧能。慧能於唐高宗儀鳳年間到廣州法性寺。當時法性寺印宗法師在寺內講《涅盤經》,一天講“時有風吹幡動”時,問弟子們到底是什麼在動,有的弟子說是風動,有的弟子說是幡動,為此,弟子們爭論不休。這時,惠能說:“不是風動,亦非幡動,仁者心動。”
印宗法師聽到竦然若驚,當得知惠能得黃梅弘忍大師的真傳後,馬上拜惠能為師。次年春,惠能離開法性寺,北上南寺開山傳法,前來送行的有1000多人。在南寺,六祖惠能傳教說法長達37年之久。
其間,韶州刺史韋璩曾邀請惠能到韶州開元寺即後更名為大梵寺講經,其言行被弟子法海彙編成書,這就是被奉為禪宗宗經的《六祖大師法寶壇經》。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亦稱《壇經》、《六祖壇經》,全稱《南宗頓教昀上大乘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六祖惠能大師於韶州大梵寺施法壇經》。
在佛教中,隻有佛祖釋迦牟尼的言行記錄能被稱作 “經”,而一個宗派祖師言行錄也被稱作“經”的,惠能是絕無僅有的一個。
唐玄宗時的713年,惠能圓寂於家鄉新州國恩寺,享年76歲。次年,六祖惠能真身遷回曹溪,供奉在靈照塔中。
僧肇所論述的對象是宇宙間的一切事物,一切現象是否真正存在的問題,即“有”、“無”,“真”、“假”的問題。
僧肇通過對宇宙萬物性空的分析,教人們通過修“智”的宗教實踐,用佛教智慧去洞照性空之理,即直接就萬物的假有看出它的本性空無,從而達到佛教信仰者向往的昀高境界,求得人生的根本解脫。僧肇以流暢的文字準確地表達了般若空宗的基本思想,為此在社會上產生了重大影響。
僧肇還撰寫了《物不遷論》、《不真空論》等重要佛學論文。除了這篇論文外,僧肇還寫了《維摩經注序》、《長阿含經序》和《百論序》3篇序文,之後又撰寫了《鳩摩羅什法師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