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肇的論文是結合老莊的哲理,以《維摩》、《般若》、《三論》為宗,眉緣生無性,立處皆真的道理,暢談體和用、動和靜、有和無等問題。
僧肇去世後,有人將他的《物不遷論》、《不真空論》、《般若無知論》、《涅盤無名論》4篇論文合編為一書,取名《肇論》。
在《物不遷論》中,僧肇用“物之不遷”證得因果不滅,以因果不滅論說明三世因果的必然性和修行成佛的可能性。《不真空論》著重闡述般若性空思想,認為萬事萬物是由因緣合和而成,所以雖無而有,雖有而無,非有非無,總之為“空”。《般若無知論》著重論述佛教智慧的無知無相,而又無所不知,洞徹萬物。《涅盤無名論》探討的是有關涅盤的深意。
《肇論》是較全麵係統發揮佛教般若思想的論文集,在我國佛教史上具有非常崇高的地位。
禪宗發展到唐代,其代表人物是六祖慧能。慧能於唐高宗儀鳳年間到廣州法性寺。當時法性寺印宗法師在寺內講《涅盤經》,一天講“時有風吹幡動”時,問弟子們到底是什麼在動,有的弟子說是風動,有的弟子說是幡動,為此,弟子們爭論不休。這時,惠能說:“不是風動,亦非幡動,仁者心動。”
印宗法師聽到竦然若驚,當得知惠能得黃梅弘忍大師的真傳後,馬上拜惠能為師。次年春,惠能離開法性寺,北上南寺開山傳法,前來送行的有1000多人。在南寺,六祖惠能傳教說法長達37年之久。
其間,韶州刺史韋璩曾邀請惠能到韶州開元寺即後更名為大梵寺講經,其言行被弟子法海彙編成書,這就是被奉為禪宗宗經的《六祖大師法寶壇經》。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亦稱《壇經》、《六祖壇經》,全稱《南宗頓教昀上大乘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六祖惠能大師於韶州大梵寺施法壇經》。
在佛教中,隻有佛祖釋迦牟尼的言行記錄能被稱作 “經”,而一個宗派祖師言行錄也被稱作“經”的,惠能是絕無僅有的一個。
唐玄宗時的713年,惠能圓寂於家鄉新州國恩寺,享年76歲。次年,六祖惠能真身遷回曹溪,供奉在靈照塔中。
惠能在生前就深得朝廷的恩寵,唐代女皇武則天曾於696年為“表朕之精誠”,特地遣中書舍人賜給惠能水晶缽盂,磨衲袈裟、白氈等禮物。武則天的詔書表達了對惠能十分尊崇的心情:
恨不赴陪下位,側奉聆音,傾求出離之源,高步妙峰之頂。
惠能去世後,唐憲宗追諡惠能為“大鑒禪師”,宋太宗又加諡為“大鑒真空禪師”,宋仁宗再加諡為“大鑒真空普覺禪師”,昀後宋神宗再加諡為“大鑒真空普覺圓明禪師。”唐朝文學大家王維、柳宗元、劉禹錫等都先後為惠能撰寫過長篇碑文,以記述他的事跡。
唐玄宗時在河南滑台的無遮大會上,惠能弟子辯倒了神秀的門人崇遠、普寂,使得“南宗”成為我國禪宗正統。
知識點滴
六祖惠能圓寂後,新州、韶州、廣州、端州等地的善信都想爭迎六祖惠能的真身回去供奉,最後有人提議焚香的辦法聽取神喻。結果香燭點燃後輕煙北飄,直指曹溪。新州的官員、僧尼、百姓因留不住六祖惠能的真身而慟哭,心有不甘。當晚,國恩寺的和尚都做了同一個夢,夢見六祖惠能坐在蒲團上對他們說:“你們不要悲傷,我是身在寶林心在家。”
新州的官員、僧俗依依不舍地恭送六祖惠能真身,以及袈裟聖缽到韶州曹溪。法海、神會等一齊護送,半個月後,六祖惠能真身回到他生活了37年的弘法道場寶林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