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充對桓譚昀為欽佩,他認為桓譚為漢世學術界斷定是非,就像一個公正的執法官一樣,並把桓譚稱為“素丞相”,以配孔子“素王”,認為評定世間的事情,討論世間疑難,沒有一個學者比得上桓譚。受桓譚的影響王充對神學迷信、俗說虛妄也深不以為然。
有一天,有人給王充他們講故事,說春秋時期有個善良的楚惠王,這個楚惠王有次吃酸菜時,發現酸菜裏有一隻水蛭。如果他把這條水蛭挑出來的話,廚師就會因此被處死。楚惠王憐憫廚師,就不聲不響地把水蛭和酸菜一起吞到肚裏。到了晚上,楚惠王大便時,不但把水蛭排泄了出來,而且原來肚子疼的病也痊愈了。
王充聽完這個故事,馬上就批駁了這種說法,王充解釋說:“因為人肚內的溫度高,水蛭經受不住,熱死了,所以被排泄出來。又因為楚惠王肚內有淤血,水蛭恰好吸血,在水蛭還沒熱死的時候,把他肚內的血都吸走了,所以楚惠王的病自然會好了。這是巧合,而不是‘善有善報’。”
東漢時期,儒家思想在意識形態領域裏仍占支配地位,但與春秋戰國時期所不同的是儒家學說打上了神秘主義的色彩,摻進了讖緯學說,使儒學變成了“儒術”。 王充針對這種儒術和神秘主義的讖緯說進行批判,為此特寫了《論衡》一書。
為了寫《論衡》,王充搜集的資料裝滿了幾間屋子,房間的窗台....
上、書架上都放著寫作的工具。在寫作過程中,他閉門謝客,拒絕應酬,用了幾年的功夫才寫成。
《論衡》細說微論,解釋世俗之疑,辨照是非之理,即以“實”為根據,疾虛妄之言。“衡”字本義是天平,《論衡》就是評定當時言論的價值的天平。它的目的是“冀悟迷惑之心,使知虛實之分”,也就是宣傳科學和無神論,對迷信進行了批駁。
在《論衡》裏,王充提出天地萬物都是由“氣”構成,“氣”是一種統一的物質元素。“氣”有“陰氣”和“陽氣”,有“有形”和“無形”,人、物的生都是“元氣”的凝結,死滅則複歸元氣,這是個自然發生的過程。
由“氣”這個物質性的元素出發,《論衡》指出“天乃玉石之類”的無知的東西,萬物的生長是“自然之化”。天地、萬物和人,都是由同一的充塞於宇宙中的氣形成,而且是在運動的過程中形成,所以,“外若有為,內實自然”。而人與天地、 萬物不同的是“知饑知寒”,“見五穀可食,取而食之;見絲麻可衣,取而衣之”。所以,人和五穀不是上天有意創造出來的,而是“氣”的“自然之化”。
《論衡》不僅對當時的儒術進行了尖銳而猛烈地抨擊,而且它還批判地吸取了先秦以來各家各派的思想,特別是道家黃老學派的思想,對先秦諸子百家的“天道”、“禮和法”、“鬼神與薄葬”、“命”、“性善和性惡”等等,都進行了係統的評述。因此,後人稱《論衡》是“博通眾流百家之言”的古代小百科全書。
《論衡》敢於宣布世界是由物質構成的,敢於不承認鬼神的存在,敢於向孔孟的權威挑戰,並確立了一個比較完整的古代唯物主義體係,這在曆史上是起了劃時代的作用的。
《論衡》對後來的唯物主義者、無神論者,諸如魏晉時期的哲學家楊泉、南朝宋時的思想家何承天、南朝齊梁時的無神論者範縝、唐朝時期的大學問家劉禹錫和柳宗元、明清之際的思想家王夫之等等,都產生了不同程度的影響。
知識點滴
王充到太學的時間,大約在建武年間的44年,年紀18歲,風華正茂,正是學知識,長見識的大好時機。不過,當時太學受今文經學的影響,盛行章句之學。加之漢光武帝沉迷緯書讖記,事無巨細,皆決於圖讖,神學迷信,充斥學壇。
當時的太學教育不僅方法僵死,而且內容虛誕。好在這時王充的前輩學者社林、鄭眾、桓譚、班彪等人都在京師,他們都是古文經學家,博學淹貫,號稱大儒。在數家之中,王充對桓譚和班彪最為推崇,受他們的影響也最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