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佩綴茱萸之風大盛於唐,大概是宮廷倡導所致。當時每逢重陽佳節,皇帝常常率領一班文臣登高賦詩,同時把一枝枝的茱萸分贈群臣作佩飾,算是辟邪消災,應付桓景的故事。翻開《全唐詩》,多的是《九月九日幸臨渭亭登高應製》或者《九月九日登慈恩寺浮圖應製》一類的詩題。這一類的詩,無非“菊彩揚堯日,萸香繞舜風”,“寵極萸房遍,恩深菊酎餘”的頌詞,絕少文學價值。一般說來,應製詩常提到此花,反之則少提及,可見宮廷行重九之令,一定備有此花。杜甫五律《九日》末二句“茱萸賜朝士,難得一枝來”,指的正是這件事。到了陸遊的詩句“但憶社醅挼菊蕊,敢希朝士賜萸枝”,恐怕隻是偷杜甫之句,不是寫實了。
隻要看唐代“茱萸賜朝士”之盛,便可以想見漢代宮人佩花之說或非虛構。漢高祖時不可能流行桓景的故事,而《西京雜記》中所言重九種種也並無登高之說。原來茱萸辟邪除害,並非純由傳說,乃有醫學根據。我們統稱為“茱萸”的植物,其實更分為三類:山茱萸屬山茱萸科,吳茱萸和食茱萸則屬芸香科,功能殺蟲消毒,逐寒去風。李時珍《本草綱目》裏說,井邊種植此樹,葉落井中,人飲其水,得免瘟疫。至於說什麼“懸其子於屋,辟鬼魅”,自然是迷信,大概是取其味辛性烈之意,正如西洋人迷信大蒜可以逐魔吧。郭震所謂“辟惡茱萸囊,延年菊花酒”,正是此意。除此之外,吳茱萸還可以“起陽健脾”,山茱萸更能“補腎氣,興陽道,堅陰莖,添精髓,安五髒,通九竅”。不知這些功用和此物大盛於唐有沒有關係?據說茱萸之為物,不但花、莖、葉、實均可入藥,還可製酒。白居易所謂“淺酌茱萸杯”,恐怕正是這種補酒。
食茱萸的別名,有、藙、越椒等多種。古人以椒、、薑為“三香”,到了明朝,已罕用,現代人則隻用椒與薑,不知茱萸為何物了。但在《禮記》裏,三牲即已用茱萸來調味去腥。《吳越春秋》更說:“越以甘蜜丸報吳贈封之禮”,可見早在屈原之前,茱萸已成國之間相贈的禮品了。然則眾人之所貴,何以獨獨見鄙於屈原呢?可能茱萸味特辛辣,“蜇口慘腹”,不合屈原口味,甚至引起過敏之症,也未可知。曹植詩句:“茱萸自有芳,不若桂與蘭”,也許正說中了此意。
一九七六年九月
我想佩綴茱萸之風大盛於唐,大概是宮廷倡導所致。當時每逢重陽佳節,皇帝常常率領一班文臣登高賦詩,同時把一枝枝的茱萸分贈群臣作佩飾,算是辟邪消災,應付桓景的故事。翻開《全唐詩》,多的是《九月九日幸臨渭亭登高應製》或者《九月九日登慈恩寺浮圖應製》一類的詩題。這一類的詩,無非“菊彩揚堯日,萸香繞舜風”,“寵極萸房遍,恩深菊酎餘”的頌詞,絕少文學價值。一般說來,應製詩常提到此花,反之則少提及,可見宮廷行重九之令,一定備有此花。杜甫五律《九日》末二句“茱萸賜朝士,難得一枝來”,指的正是這件事。到了陸遊的詩句“但憶社醅挼菊蕊,敢希朝士賜萸枝”,恐怕隻是偷杜甫之句,不是寫實了。
隻要看唐代“茱萸賜朝士”之盛,便可以想見漢代宮人佩花之說或非虛構。漢高祖時不可能流行桓景的故事,而《西京雜記》中所言重九種種也並無登高之說。原來茱萸辟邪除害,並非純由傳說,乃有醫學根據。我們統稱為“茱萸”的植物,其實更分為三類:山茱萸屬山茱萸科,吳茱萸和食茱萸則屬芸香科,功能殺蟲消毒,逐寒去風。李時珍《本草綱目》裏說,井邊種植此樹,葉落井中,人飲其水,得免瘟疫。至於說什麼“懸其子於屋,辟鬼魅”,自然是迷信,大概是取其味辛性烈之意,正如西洋人迷信大蒜可以逐魔吧。郭震所謂“辟惡茱萸囊,延年菊花酒”,正是此意。除此之外,吳茱萸還可以“起陽健脾”,山茱萸更能“補腎氣,興陽道,堅陰莖,添精髓,安五髒,通九竅”。不知這些功用和此物大盛於唐有沒有關係?據說茱萸之為物,不但花、莖、葉、實均可入藥,還可製酒。白居易所謂“淺酌茱萸杯”,恐怕正是這種補酒。
食茱萸的別名,有、藙、越椒等多種。古人以椒、、薑為“三香”,到了明朝,已罕用,現代人則隻用椒與薑,不知茱萸為何物了。但在《禮記》裏,三牲即已用茱萸來調味去腥。《吳越春秋》更說:“越以甘蜜丸報吳贈封之禮”,可見早在屈原之前,茱萸已成國之間相贈的禮品了。然則眾人之所貴,何以獨獨見鄙於屈原呢?可能茱萸味特辛辣,“蜇口慘腹”,不合屈原口味,甚至引起過敏之症,也未可知。曹植詩句:“茱萸自有芳,不若桂與蘭”,也許正說中了此意。
一九七六年九月